1.
“不要指望生活能包容你的棱角,你生活的世界只接受没有翅膀的正常人。”——娟姐
娟姐其实比我还要小两岁,但在我们的圈子里都对她以姐称之,以表尊敬。因为,在我们这些或多或少都还会时不时扯点梦想的人中,她永远都坚定的活在现实里,用理智牢牢控制着她思想的高地。
不论工作,副业,家庭,还是社会关系,都在她稳字当头的行事风格下,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据娟子说,她在高中时期复读了三年。前两年就想考个一本,始终差一点。最终,她在第三年放弃了一本的理想,无比轻松的考入一所二本大学。
现在每每提及此事,她都对当初为一本浪费的三年时间扼腕叹息。她觉得生活中很多事就像读书一样,结果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并不是靠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更何况我们在为理想努力坚持的过程中,还会丢失很多与理想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东西。
如今,她和丈夫都在社区工作,收入不高但贵在清闲,能够照顾自己三岁的女儿。日常做点微商,不求多挣,能贴补家用足以。每周参加一次朋友聚会,说说生活的平淡,关心关心周围人的家长里短,生活可谓充实。
但最大的问题是,娟姐才26岁,就已经能看到自己56岁时的样子了。
我们觉得生活是把锉刀,挫去了我们性格里关于自我的棱角,让我们懂得生活的平淡。
可在我看来,你可以选择凭借平淡去生活,生活从不欣赏平淡。
所有闪烁的宝石,都有它们精心切割出的棱角。
每天发现着眼前层出不穷的小麻烦,再如打地鼠一样去解决,这是我对娟姐那些敬佩中的一部分。
更多的部分,是她面对如此重复直至死亡的余生,依然能坚持活下去的勇气。
因为细思如此的生活,其实就像在一个空旷的小房间中央,点上一根代表自己生命的蜡烛,然后像头蒙上眼的驴马,围着它在屋内转圈。
如果安稳的生活需要我们做一头蒙上眼的牲畜,我宁愿做个有棱角,会伤人也会受伤的人。
2.
我身边也有过的特别有棱角的人,阿峰就是其中比较特别的一个。
他的特别之处,在于特别有梦想,特别有毅力,特别爱学习。
阿峰十七岁时,年少轻狂,恋慕江湖人物的热血。于是勉强等到中专毕业,就迫不及待的开始了他社会人的生涯。
他说,出来混的人一开始都是有梦想的,但如果想混到出人头地,你就会发现,理想主义不但混不出个名堂,还有可能要你的命。
所以在混了八年始终无法放下梦想的他,决定做个真正受别人尊敬的人。他决定把他的经历写成一本书,完成从学渣到作家的人生蜕变。
于是从我三年前,也就是他“从良”的第二年与他初识开始,硬是看着他从“史记”到“当代文学”,从“周易”到“乔布斯传”,加上几十本关于学习方法,写作方法,记忆方法,甚至各类社科书籍摆满了他的书架。
他每天看书,写笔记,还要求自己一周去三次健身房,每天背十个单词,还想学点音乐和绘画。
对于健身,学外语之类的事情,他的看法是作家不止要能写点东西,还要有作家的情调与艺术修养。
这样的生活,他过了三年。
这三年里,每次与他交谈,我都不曾怀疑过他的成功。
可三年后,他依旧没能成功。
前段时间我和阿峰谈起他的作家梦。他满脸迷茫的告诉我。
原先他三年前就准备动笔,可当时觉得自己写作水平实在不足,就想再学一年。
可一年后,他觉得自己的知识面还是太窄,于是开始加大学习范围。
又一年过去了,他发觉自己看的书越多,越发觉自身基础上的缺憾,于是自信大受打击。为了弥补自信,他开始学习其他的领域小技能希望能在减压的同时,加强自信。
我问他效果如何?
他没有回答,只是开始一个劲喝闷酒。
为什么有梦想又努力的阿峰却不能得偿所望?
我曾经觉得是因为他的学习缺乏专注。
后来我花了很久才想明白,他失误的可能并不是他努力学习的行为,而是在于他一开始就弄错了梦想与目标的联系。
任何成长都需要个目标,而所有的目标都该有个明确的标准。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写一本书,那我们就该明白这本书要写些什么?要如何去写?然后花多长时间去完成它?并且最好将如何利用这段时间也划分清楚。
而不是先想着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然后凭借所谓作家的光环加持,轻轻松松便能完成一部“影响世界”的作品。
我们因为梦想而拥有与众不同的棱角,但雕琢梦想却是个需要目标的细致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该明白。
虽说世界不该只接受你好的一面,但他也没必要接受你毫不掩饰的任性。
3.
每个人都如同从地心返回地面的宝石。当我们以天然的模样埋于尘土,本能的会去渴望别人接受我们的全部。
身为宝石,不能体现价值是痛苦的,被细细雕琢的过程也同样痛苦。
而生命的攀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让自己在痛苦中感悟生命的过程。
痛苦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我们只需要知道,生活不只是永远遥望着梦想,而是先尽力完成那些需要花些功夫,但却可以完成目标。
然后走出我们平淡的舒适区,去细细品味那些生命中痛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