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剧透:
1小时22分的电影《ROOM》,以5岁的男孩Jack的视角,来呈现他所生活的环境——1个10平米不到的房间,他在这里活在童话的世界里,因为有妈妈在,即使空间有限,也是天堂。而这个房间,于他母亲来说,这个房间则是个黑暗的地狱,她17岁被骗,遭遇强奸,囚禁于此,期间生下了Jack。
于Jack而言,世界就只有房间那么大。他的世界仅由这些物件构成:床、衣柜、椅子、电视、洗手盆、马桶、浴缸等构成,但因为有妈妈的陪伴,显得温馨而美好。在他5岁之前,妈妈从不敢告诉他房间外面的世界。她没有告诉他,电视里的树木是真实存在的,小狗也是存在的。
在Jack生日那天晚上,一只老鼠偷偷溜进房间里觅食。Jack第一次看见除了妈妈以外,活着的生物。他惊奇,犹如发现新大陆一般。于是,抓了点蛋糕屑给小老鼠吃,但被妈妈发现了,赶走了老鼠。这时候,Jack大叫:它是活着的,你怎么把它杀了……老鼠的出现,让他开始对电视里的事物,是否真实存在再次产生怀疑。
Jack 5岁第2天,囚禁他们的老男人尼克来了。妈妈特别害怕老尼克会伤害Jack。极力地不让老尼克触碰到Jack。因此,发生了争执。老尼克离开房间后,将房间的电断掉,作为惩罚。这时候,妈妈觉醒了,决定告诉Jack关于外面的世界,关于她的遭遇,以及如何出逃的计划。
可从小Jack就被告知,没有外面的世界,树木是假的,小狗是假的。只有屋内的一切才是真实的。因此,他不相信、他愤怒。由此可见,在孩子的认知里,采用欺骗的方式来告诉他现实的世界,想要扭转,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当然影片中存在的情境相对而言,较为特殊。
妈妈通过掉在天窗的一片树叶,告诉Jack,墙外面的世界。而Jack反驳:树叶是绿色的,它是黄色的。所以,树是不存在的。
有时候,孩子的好奇心就像不灭的火苗。嗯,Jack,开始接受有“外面的世界”这一意识,他的好奇心大于怀疑,毕竟他真的希望小狗是存在的。
一场策划逃离小黑屋的行动计划开始了。妈妈教他如何装死、如何滚开地毯、如何跳车,如何求救。面对分离,他是愤怒而不开心的喊出:I hate you! 甚至怏求妈妈,可否等他六岁再做这件事。但迫于形势,妈妈很坚决果断的告诉他不行。
策划出逃的计划,可以说是顺利的进行了。当老尼克开着车,运载着用地毯裹着装死的Jack,远离小黑屋,在汽车行驶一段路后,Jack滚开地毯,看到蓝天、白去、绿树、形形色色的人,他惊呆了——世界如此之大!以至于他忘记了妈妈的叮嘱。好在有路人帮了他一把,顺利救了他,并叫了警察,救出他的妈妈。
个人反思
为什么Jack没有自闭?
在没有同伴,只有妈妈的陪伴下。他没有自闭,反而开朗活泼,离开小黑屋后,也逐渐的融入群体生活中。
原因分析:
1.妈妈教他制作手工艺品,这个可以算是亲子游戏,一起做蛋壳龙,纸质的帆船。
2.妈妈教他制作蛋糕。
3.妈妈包容他的喜怒哀乐,在他过生日的时候,做了个蛋糕,蛋糕上面没有蜡烛。他生气,对妈妈大喊大叫,妈妈并没有因此怪他不听话,而是告诉他客观事实:她只能找老尼克要更实用的东西,以维持生存。然后把他拥入怀里。
4.为他唱歌,讲故事。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所谓母亲的技巧,我们指的是她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
在这部电影中,妈妈这一角色显然是充满母亲的技巧——一起合作做蛋糕,而且是像做游戏一般,而不是任务。一起策划出逃,虽然刚开始Jack是反抗的,但后面还是能理解妈妈。再后面,因为妈妈抑郁自杀未遂,独处一段时间,为了让妈妈顺利走出抑郁,他让外婆将他的长发剪下,因为那是他的力量,他想给妈妈力量。
影片中还有一幕引起我的思考:
当Jack和妈妈被救后,各媒体纷纷出现,想采访妈妈。后来妈妈接受了采访,采访记者问妈妈,当时是否有考虑把Jack送走让他获得一个完整健全的童年。妈妈的回答是,他拥有我,所以没送走。
我的思考:把Jack送走,他真的就能获得一个完整健全的童年吗?作为一个母亲,你又会如何抉择呢?
答案是不一定。
Jack被送走的话,他的生存环境可能会有这几种:
1.孤儿院
2.健全的家庭环境
3.创伤性成长环境
这3种环境出现的概率各1/3。
如果幸运的话,遇见2自然很好。
如果不幸的话,遇见1与3。那则会是以下情形:
孤儿院:
孤儿院中缺少语言交流和母爱的孩子,不光智力受损,生理发育也变得迟缓。
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往往停留在较低水平层面。
创伤性成长环境
在典型创伤性成长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尤其那些天资聪慧、生性敏感的孩子,心理不断受阻,又无法建立自我成长通道,结果只能是“自闭”或其他形式的精神分裂——这就是“自闭症”的成因。
补充:构成创伤性环境关键因素
1.孩子在婴幼儿期,尤其3岁前,和母亲、父亲接触很少,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保姆带。
2.工具过多地介入生活,如过度使用电视、电子产品、婴儿车等,孩子缺少语言及情感的交流环境。
3.在吃饭、睡觉、大便等日常生活问题上教条,对孩子进行过度训练。
4.家长对孩子包办太多,几乎事事代劳或处处指令。
5.对孩子限制太多,总是否定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6.监护人脾气暴躁,经常打骂孩子或用冷暴力惩罚孩子。
7.夫妻感情长期不和,家庭气氛长期压抑。
8.直接监护人性格强势,凡事不容他人质疑。
9.家中少书或无书,很少有亲子阅读时光,孩子没养成阅读习惯。
10.孩子长期缺少玩伴,成长环境过于单调。
当这些因素叠加多、程度深,就会构成“创伤性成长环境”。
——摘自《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回到自然养育角度再看育儿,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母亲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有巨大的依存关系。尤其在3岁前,如果母亲和孩子交流得少,交流内容简单,孩子是在情感和智力活动都比较贫乏的状态中长大,那么孩子的智商就会偏低,行为也容易出现偏差。
因此,把Jack送走并不是最佳选择。
于Jack而言,有妈妈陪伴,空间的大小与自由关联并不大。在亲子教育中,所谓的自由应该是,没有太多行为上的限制和管控,行动自如,允许犯错,这相对而言,就会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处境。Jack不必担心把玩具车的轮子拔掉,会被妈妈骂,他要的不是更大的空间,他怕的是与妈妈的分离。
在一个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太多的是非观念,在母爱的滋养下,快乐常常大于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