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收集巜古寺新姿》一书编辍素材时.发现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
传说在闽北镛城的一处山乡里,有位伍姓老头,父母去世后,遗下良田200 多亩。伍老头凭着这笔不小的遗产,娶妻成家,并生有一女。随后一家三口,便靠这 200 多亩良田,收取租金过日子。
女儿长大后,便嫁到了十里开外的一户农民家里。由于夫妻俩勤劳俭朴,恩爱孝顺,公公婆婆及一男二女全家七口,生活过得很是充裕。
当伍老头年过七旬时,老伴去世,便一个人孤单守在家里,无依无靠,生活极不方便。他女儿看到父亲年老生活无人照顾,就和家人商量, 想把老父亲接到女儿家一起生活,在家人的同意下,伍老头认为女儿 如此孝顺,就将衣物和装契字的枕头箱全部搬到了女儿家里。 并亲手把“契字箱”交给了女儿保管,其租金也由女儿女婿收取贴补家用使。
为了让两亲家住得有伙伴更亲热,女儿便安排父亲和公公 同住在隔壁房间。
这样住了半年多,两亲家很亲热,伍老头也觉得 生活过得很好,准备安心在女儿家度过余生。
可是,有一天早上,十三岁的外甥(女儿的儿子),在厨房天井边叫了一声“公公(当地人对爷爷的称呼),起床吃饭了。”伍老头听到外甥的叫声,以为是在叫他吃饭,就连忙答应:“好!好!我就来。”外甥听到答应的是“外公”,就大声说:“我不是叫你,是叫我自己的公公。"
这一下把伍老头气得有口难言,便仍然躺在床上叹气不起来。 快到吃饭的时候,女儿见父亲还没有起床,就走到房间去叫父亲起床,伍老头见女儿来叫,眼泪直流, 声音嘶哑地说:“我今天人不好过,肚子痛不想吃饭。”接着女儿问他:平时在家里肚子痛服什么药?伍老头说:“不要服药,只要把契字箱拿来压在肚子上,在床上躺一会就会好。”女儿信以为真,按父亲的交代,赶紧去把“契字箱” 拿出来交给父亲。父亲把“契字箱”压在肚子上,对女儿说:“你可以去吃饭,吃完饭你去下田做事,我肚子不痛了,我自己起来吃饭。” 女儿非常听父亲的话,所以吃完饭就去下地干活了。
当女儿出门后,伍老头爬起床,整理好衣物,捧着“契字箱” 便往河边走。见到河边有一条开往镛城的小船,伍老头就登上了小船,当小船顺水而下,到了离家三十里开外的常口(现改为常安)河岸时,伍老头便下了船,拿着行李和“契子箱”往证觉寺走去,到了证觉寺,伍老头把契字箱 摆在“观音殿”前点烛烧香,宣誓将 200 多亩田契奉献给寺里作寺田。从此,伍老头就在证觉寺安度了晚年。
等伍老头女儿下田干活回家时,不见父亲,便到房间一看,发现连他的衣物和“契字箱”都不见了。后来, 到外面一打听,邻居说:你父亲今天挟着衣物和捧着“契字箱”往河边方向去了。女儿一急,就直奔河岸。可是急匆匆赶到河岸后,并没能见到自己的父亲。她望着涛涛奔流的河水,仿佛听到了年迈的父亲在呼唤着母亲。……于是,女儿流着悲痛的眼泪,纵身一跳,投河自尽了。真是:世俗难解心中郁,童言一句恨终身!
这个故事,虽然是传说,但流传很广,而且证觉寺至今还供奉 有他的牌位(参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