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秦淮河畔,六朝金粉已随历史的风云氤氲而去,只剩如今皎洁的月光照于河水之上。淡淡的清雾,隐隐的灯影,潺潺的水声,汩汩的浆声,渺渺的歌吹,这一切都是真的,却仿佛又不是真的。亦真亦假孰能说得明白?朱自清、俞平伯能说得明白,于是两种风格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便呈现在世人的眼前了。
茫茫月色中,我先乘上了朱先生的小船“七板子”,这条由文字雕琢而成的小舟细腻而深秀,朦胧中带着眷恋悱恻的气息,正如作者在《荷塘月色》中说的那样:“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先生笔下的秦淮河是直接的,沉浸于自己的情感漩涡中:“于是浆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乘着红木小舟先感觉到了船的风韵,又目睹了水的灵动,体味桥的气息,发掘河的特色,审视歌女的生活,亲吻着秦淮河的风,我们一一走过。夜中,朦胧的烟霭,黯黯的水波,轻舟掀起缕缕涟漪。我坐在船头,畅享着风的抚摸,慢慢闭上双眼,倾听着悠然间歇的桨声,我就这样走进了秦淮河的梦中。
朱先生笔下的秦淮河,飘渺中藏着真实,朦胧中蕴着真切。就说那摇曳着的小船吧,载着我们驶过秦淮河面,来去匆匆,但先生却偷偷告诉我们:历史不能承受我们苛刻寻觅的重载。漾漾的柔波,沉浮的歌声,萧条的房街,先生又偷偷告诉我们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静听汩汩的桨声,黑暗中默视相对,朦胧中温存着适才繁华的余味,梦矣?真也。
朱先生笔下流出的是情感丰富、联想十足的文思与泉源。先生笔下的秦淮河是诗意的秦淮河,悠悠然然,令人沉醉。刚入船,先生的思古幽情便迎面涌来。一路寻觅着过去,六朝金粉的慨叹,秦淮上下的眷恋,歌女生计的痛思,都被牵引着,震撼着,相与沉浮在如梦的歌声里了。这里的水光像梦一般,隐隐闪烁的光芒便是这梦的眼睛了。在这里天是一汪水,月儿盈盈地上了柳梢头,肉细的柳条是每人的胳膊缠挽着,又是月儿披着的发,我们的船便睡在秦淮这摇篮里,倦了,入梦了。
朱先生笔下的秦淮河是用自然的线条来描绘的。灯光与月光交相辉映。笙歌彻夜的秦淮河,林是疏疏的,淡淡的。水是柔柔的,清清的,却又是冷冷地绿着。任你人影幢幢,歌声纷扰,总像一层薄薄的绿纱似的。灯与月的交融并存,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每条船走过,都画着轻轻的影,曲曲的波,灯与影成了同一片世界。我们便成了这幅自然画卷上的点缀。
稍乘俞平伯先生的文舟,其细腻而委婉,缠绵中蕴藏着温婉浓郁的感情。于先生最大的特点便是含蓄,于是划桨的动作便代替了桨声。歌女的表情姿态昭示着灯火灿烂的夜景,那四溢的香气似乎在诉说着六朝的旧事,带给我们的是空灵与朦胧如坠云雾。俞先生不得不叹到:“夕阳西下,河水妆成一抹胭脂的薄媚”。薄媚时被清溪姊妹们所熏染的吗?应是秦淮儿女用眼泪洗去的胭脂所染成的吧?“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渭流涨腻,弃脂水也”,人性化注入在对女儿家担忧的每一个角落。含蓄与人性,俞先生在秦淮中前行。
同一条秦淮河,同一条轻舟,朱自清与俞平伯先生不同的风格带来不一样的感觉与不一样的熏染,一个偏于写实,一个偏于抒情,却又殊途同归,痛着相同的痛,爱着相同的爱,六朝繁华转瞬即逝,对秦淮河的爱慕却萦绕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灯火未澜人且散”,只余浅浅的情怀,空空的惆怅,与岁月的风亲吻着夜的繁华,留在秦淮的夜中。
行在秦淮,莫搁浅了你的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