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塑造之成功5要素02
人为什么要有目标剧本?
有一位在哈佛商学院教授恩贝伊课程的教授呢,曾经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们做过一次调查,他调查的问题很简单,就这么三个问题。
第一、你是不是为自己未来确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第二、如果是的话,你是不是用书面的形式把它写了下来?
第三、你有没有为实现你的目标做出一些计划?
这项调查的结果是只有3%的人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写出了书面计划;
有13%的学生有一定的目标,但是没有具体的书面计划;
另外那84%的人没有明确的目标,自然也就没有计划了。
十年之后这些当年被调查的学生了做一次回访,结果发现当年的13%当年有目标且用白纸黑字写下了实现自己计划的目标的学生呢,是那些84%没有目标,也没有写下来的人的收入的两倍。当当然那些有目标并用白纸黑字写下来有目标的那些人呢,他们现在的收入是其他那97%被调查的人,他们的平均收入的10倍还多。
我想这个调查结果令人深思,我个人觉得从一定程度上这个调查结果可以说是人生成败的一个微缩景观图,尽管我们说这个调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调查,但是我想他是很能说明问题。放眼人生为什么有的人一生活的波澜壮阔,有的人一生虽然算不上波澜壮阔,却也是有板有眼丰富多彩的,而有的人一生却是苍白贫乏,甚至是一塌糊涂?
同样都是人差别咋就这么大呢?都是坐在大学的课堂上的天之骄子,为什么十年后会有那么大的不同的?
有的人根本没有好的剧本;
有的人没有剧本;
有的人剧本似有还无。
换句话说,人生剧本的有无决定了人生的成败。
我想人生需要目标和规划的第1个理由是:理由1、从目标规划与功效的角度看,成功目标和工作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我们说成功就是做事并达到了预期的功效,收到了预期的成效,那么怎么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成效呢?在这方面古人的智慧可以给我们借鉴,《礼记——大学》篇当中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什么叫知止?要回到大学开篇的非常重要的三句话,也就是后哲们所说的儒家修身治人的三纲里,这三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第1个明是动词,发扬光大的意思。后面的明德是名词,明德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人与生俱来地具有禀赋异天的纯净而光明的德行就叫做明德,其实这里的明德和《中庸》当中所说:"天命之谓性"中的性是同一的意思,指的就是人禀赋于天的没有经过后天洗染的美善的德行,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当中的善性。
但是儒家同时也认为人虽然与生俱来的拥有明德善性,但并不能保证每个人的明德善性都能够在后天得到很好的存养,因为人同时又有与动物相差无几的欲望本能,而后天的物质世界对于人的各种欲念又充满了不断的诱惑,这些诱惑很有可能遮蔽了掩盖了,甚至扭曲了,泯灭了人的善性。
大学篇的作者认为:
成人之学最重要的道理就是3点:
第一、明明德。明德就是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自我提醒自我戒律,传扬光大自己的禀赋,明德善性;
第二、亲民。
原文中的亲是心字之物,那什么叫亲民呢?人在世俗物质世界对人的诱惑是随时随地的,除了圣人天资极高,德行极纯粹,不会被洗染之外,那么其他的人呢,都有可能在某个时期被诱惑,从而使自己原本明德善性蒙上了尘埃。我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儒家看来蒙上尘埃并不可怕,犯了错误也不可怕,关键是要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简述自己,反省自己,提高自己通过这样的学习,使自己的心灵重新纯净起来,学习是自己的心灵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就像衣服沾染了灰尘,拿起来重新,我们把它洗干净一样,所以儒家认为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不仅自己要自明其德,同时还要推及他人,能够让他人也能自我更新,这就叫做亲民。
第三、止于至善。那什么叫止于至善?至善,这里指的是完全符合事理,朱熹讲:"至善,事理当然之极也",也就是说最符合事物道理的就是至善,可见这里的善呢,不仅仅包含善恶的善,他更多的指的是真伪层面的真,大学作者认为大人之学的第3件事儿就是通过自明其德,通过新亲民,从而使人类社会达到完美的境界,使整个社会成为王道。
那么站在今天的视角上看,我们可以把
止于至善:理解为追求真和善。
知止:知道自己这一生都要追求真和善。
很显然知止是儒家为君子确立的一个最大、最宏观,最朴实的人生目标和大方向。
我们知道儒家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主张在有生之年成就一番事业,在儒家看来无论你要做的具体事业是什么,一个人只有确立了这样的大目标和大方向之后,他才可能在内心为自己确立志向,而内心有了明确的志向之后,人的内心就会比较淡定清静,内心淡定,清静了,人就会比较的从容安稳,内心从容安稳了,遇到事情思考的时候就会比较的周详,思考问题周详不乱,那么就会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至善的理想追求。这就叫做虑而后能得,虽然说大学在这里面提出来一个非常宏观甚至有点形而上的,大目标大方向,但是在今天看来,它对我们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我个人觉得这个论述最重要的借鉴意义就在于儒家阐述了目标和功效之间的因果关。
目标——功效
尽管这段论述里面包含一些先验的成分在里面,因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且随着实践的过程呢,会不断的发展和前进,不可能完全局限在事先规定的目标界限之内,一成不变。但是,如果我们剔除其先验的成分,那么"知止才能有定,定而后才能静,静而后才能安,安而后才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样的因果关系是普遍存在,它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我们看到古人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了,到了这个发展规律。
职场成功:
那么现在让我们回到我们讨论的职场成功这个主题,就职场而言,无论我们选择的是什么职业,如果我们想要获得成功,想要达到或者接近预期的功效,我们就必须要给自己确立一个相对明确的目标。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一句话: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有工作,正如古人所说的,有了目标内心才能安静下来,安静下来才能比较的专心的,不受或者是比较少的受外界干扰的考虑问题,规划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受或者少受外界干扰的,安心的做自己该做的、想做的事情。
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心理普遍焦躁、焦虑。人们面临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笃定的目标,没有安静的心态,要想把工作做好,要想获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我想这就是大学这段论述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所以这是我们所说的:因为目标与功效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因果关系,所以这是人生需要目标和规划的第一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