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节倒是安安静静的在电影院里看了几部电影,这应该算是我在春节期间最大的娱乐项目了。春节时候,没有什么比能舒服的坐在放映厅里看电影更舒服的事了,没人烦你,挂电话都有了合理的理由。
一、哪有什么世界和平,还不是黄渤沈腾再负重前行——《疯狂的外星人》
作为“疯狂”系列电影中,被期望多年的一员,《外星人》在上线前是备受期盼,虽然大家没看,但架不住IP大、导演硬、主演火。从预告片一放出来,期盼声和叫好声就是一浪高过一浪,然后随着大年初一电影上线,便上演了一出“站得太高,难免摔伤”的大戏。
很多人可能是因为之前自己对电影的预期太高,看完之后发现没达到自己的预期,所以报复性的打低分给差评,导致上线后《外星人》的评分持续走低。恶评比着好评往上涨。其实还真不是电影本身拍的不好。
“疯狂”系列的前两部都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故事,这部《外星人》也沿用了之前的风格,而“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其实也是宁浩最擅长的领域,再加上黄渤和沈腾这两张脸,让他们演超级英雄观众肯定也得跳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外星人》是一部成功的系列电影。观众感觉不如前两部好笑,其实是过分执着于想把自己笑趴下、笑抽筋、笑到送医院了。走亲访友宴请应酬看晚会的时候笑点都很低,可为什么看《外星人》的时候非要用批判性的眼光呢?
“耍猴”的就是社会底层,就是属于“下九流”的范畴,哪怕他自诩在保护“国粹”,在公园里都是被老板和观众挤兑的对象,没人买他的账,基本上就是和“欢欢”相依为命了。黄渤就擅长演这种角色,这也是他多年在社会底层打拼赚来的经验,无论是在表演冷场时的尴尬,还是报警后的语无伦次,简直绝妙。每个人应该都能在自己身上看到耿浩面对生活的无力,只是我们还没有他对“国粹”执着和坚守。
至于“大飞”的形象,太生动鲜活形象了,谁身边不得有这么一个或者几个穿花衬衣戴手串的朋友啊,能喝能道能来事,跟谁都能攀上关系,同样也是个整日为生计奔波的小角色,逐利但不忘义,起码对于耿浩是真朋友。沈腾自带喜剧流量,俩眼一眯的坏笑就很亲切,面对这种人物他的二次创作就是百分百的加分点。这个时代谁都在疲于应酬,当面笑嘻嘻背后泪两行,可是怎么办,为了活着为了更好的活着,没有别的办法。
《外星人》不像“疯狂”系列的前两部,采用多线程叙述的方法,而是通过外星人能力的失去与获得以及“灵魂”的转移形成了几个“耍”与“被耍”的独立段落,从强势弱势的对立与转化着手形成独特的笑点。同时伴随一贯智商不高的反面人物衬托,让整个故事的基调都是欢脱的,哪怕是建立在一个科幻基底上,也依旧是一部合家欢的电影,适合在春节档全家一起看。
二、韩寒依旧年轻,依旧让人热泪盈眶——《飞驰人生》
其实提到韩寒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情感,我脑海中他还是那个永远站在公知对立面的少年,而我就成了膜拜他作品的学生。《飞驰人生》让我热泪盈眶了好几次,一个中年男人追逐梦想的故事,不知道是因为我已经缓步迈入中年行列感同身受,还是因为看到韩少永不止步的追求他心中的梦想所以赞叹“大师兄回来了”。总之《飞驰人生》很合我的胃口。
我关注的“one一个”公众号里推送的电影宣传文章,题目叫《笑到飞起,燃到爆炸》。其实喜剧只是这部电影的一点作料,并不是刻意要追求而为的,毕竟韩沈二人如果真说出演出什么严肃内容丝毫没有幽默搞笑的成分,大家肯定也接受不了。而这部电影中绝对多数的笑点,都是你能预料到的,大多数时候你连包袱是什么样都能想的到,比如与送外卖小哥撞衫桥段,拉锁拉不上去桥段。韩寒其实是擅长打“百花错拳”,他文字好笑的原因就是出其不意,没想到拍成镜头点都被观众给接住了。当然还是有不少新奇的笑点,所以说这部电影的喜剧部分,算是中规中矩,若不是沈腾掌舵,恐怕还有可能丢分。
励志部分那就没的说的,要不然我也不会热泪盈眶好几回。禁赛五年落入社会底层的前赛车冠军,就为了完成心中巴音布鲁克魔鬼赛道的梦想,尊严荣誉等等一切,全都可以放弃不要,偷车架、求赞助、唱歌跳舞全都没关系,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只要能上赛道。当然,对于一个五年没有上赛道的车手来说,哪怕他是五届冠军,依旧是困难重重,绝不是说只要解决赛车就够了。不过导演在这里模糊处理了,用一句“每天在脑海里开20遍巴音布鲁克赛道”代替了。其实对于外行就够了,如果面面俱到,那观众肯定就看烦了,还不如就对着一个方面讲透了好。
韩寒始终对赛车有执念,相对于写作这个爱好来说,赛车才是追求一生的事业,也正是因为他对赛车这么热爱,才能拍出这么深情的电影。如果导演不是对赛车倾注心血,是不可能拍出这么真挚的感情。另一个执念就是好友徐浪。他可能是想让徐浪参与自己的每一部作品。
其实韩寒讲故事的能力还不错,不过可能是因为受电影时长和结构的限制,又为了突出热血励志的重点,所以整个故事讲得不够完整,像开始禁赛的桥段就感觉比较牵强。太着急切入故事,一些铺垫就略显仓促了,不是很顺畅。总体来讲,这是一部青年人中年人都不能错过的电影,看完能够热泪盈眶,说明你的内心还没苍老。
三、我觉得地球还有希望,还可以抢救一下——《流浪地球》
今年春节档的《流浪地球》和《战狼2》还真是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吴京出演到还是其次,虽然这让很多人的“战狼PTSD”发作了,但我指的不是这方面。类型电影首开先河,票房走势高调逆袭,官媒宣传铺天盖地,两级评论捧骂相长。喜欢的人大喊中国终于在科幻电影开门立派出宗师了,讨厌的人码出一大堆公式理论数据常识说明电影胡编乱造感觉自己像被“耿浩”耍了一样。再加上电影里的热血桥段、家国情节、奋力煽情、自我牺牲,和当年的《战狼2》简直一模一样了。
我倒是觉得电影其实就是个娱乐手段,你看的又不是教育片,为什么非要求它能教育你什么,你不会通过科幻电影来学习天文学,那就别过分苛求电影的细节设置。当然故事本身是应该细致打磨,把所有不合理的地方都讲圆满,但是对于这种科幻类的故事,完全合理就拍不出来了。做一个这么大的设定,本身就很难,不可能把精力都用在解决故事合理性的问题上,电影还是应该有主次的。最后结果来看,部分情节的不合理,并不影响电影的整体效果,那就是合格的电影了。
“背着地球去流浪”的故事设定还是挺打动人的。倾人类之力造万座发动机,行程2500年历经100代,其实这样的设定在宇宙大尺度大视角来讲都已经是很保守的了,生命、人类、文明就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粟而已,流浪并拯救一个星球本来就已经超出了人类的能力。
地上的故事主要就是“熊孩子”成长史,缓慢觉醒然后拯救地球;天上的故事主要就是“一切为了后代”的自我牺牲,当然牺牲的代价有点大,把整个空间站都搞没了。然后靠地上天上两个主角坚韧不拔的意志来推动故事往前发展。
科幻说到底在中国还是小众领域,能看的作品不多,值得看的就更少了。这几年在刘慈欣、郝景芳等作家的推动下,科幻逐渐开始被更多的人接受,很多人愿意去了解,然后去思考。作家与读者是教学相长的双方,电影和观众也一样。在各大媒体宣传中,《流浪地球》被说成是中国硬科幻电影第一,后有没有来者不知道,反正前无古人。不管这个“第一”的设定是否准确,但仅靠没有流量明星的抓人故事,就能让这么一部在中国市场上的小众类型电影掀起巨大风浪,无疑这部电影是春节档里最成功的了。
中国的电影需要支持,不只是媒体炒作的支持,政策保护的支持,网络水军的支持,还有观众买票的支持,深度讨论的支持,与高水平电影过招的支持,以及探索更多领域更宽松语境更合理分级的支持。
能摘掉脚上的铁镣,还要能摘下脑子里的铁镣,要把自己当回事,更要把观众当回事,才可能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