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朋友说孩子可能早恋了,怎么办呢?
我说恭喜你,你的孩子长大了,正在学习爱的能力。
当然,我是能感受到她的担心的。不过我并不想通过此文教给大家如何去应对孩子早恋的问题。
我想和大家聊一聊人生两次珍贵的寻“我”之旅。也许,当你读完此文,早恋什么的便会释然了。
发展心理学上讲,人的一生要经历两次逆反期:
第一逆反期——婴幼儿期,2-4岁,一般在3岁左右;
第二逆反期——少年期,10-16岁左右。
这两个阶段是孩子向世界、向周围的人要“权利”的阶段,是我们为人父母感到terrible,但是又必须非常关注的两个阶段。
>>>>第一逆反期——知道“我”是一件厉害的事
孩子约在两周岁左右,出现了“我”的自我意识,也就是在两周岁前后,孩子已经会用“我”来表示自己了。
这就厉害啦,我的娃儿。
这是娃儿的自我意识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飞跃哇,值得庆祝有木有。
不过,您可能要边拍手边哭了,因为紧随其后的,便进入了娃儿的第一个叛逆期。
娃儿知道了“我”哎,他就要看看自己有多大的神力了。
“不”这个词简直成了口头禅,孩子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
“吃饭”“不饭”
“喝水”“不水”
“穿衣服出门”“不穿”
从这个时候起,孩子便介入了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
“行为要自主”、“动作要自由”、“反抗父母控制”、“不要父母插手”……
如果以上这些不能被满足,娃儿就开始发功了,咧嘴哭、发脾气,做过的事重新来一遍,反正就是“你不让我自主,我就崩溃给你看”。
当然,也有一些娃儿是忍着不发,“你不让我做,我就不做了”,压抑着,这样反而更不利于成长。
这个阶段也正是埃里克森认知发展理论提出的自主与羞怯的矛盾爆发期。
我们正确的做法是,要有理智的忍耐精神,对于孩子的叛逆,既不严厉禁止又不溺爱放纵,坚定地保证孩子行为的正当性,让孩子自主性得到发挥,尽量少的体验到羞怯和疑虑。
“共情”“接纳”“拥抱”“大胆放手,让孩子尝试”“忍耐”“积极引导”“温柔的坚持”,这些词句,相信大家都能很快领悟要领。
孩子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会形成意志的美德,便会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进行自由决策和自我约束。
>>>>第二逆反期——“我长大了”绝对值得庆贺
青春期的孩子,女孩会经历初潮,男孩会经历遗精,孩子们长大了,身心发育进入一个重要的阶段,这绝对值得庆贺。
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有了第二次飞跃发展,也进入了人生的第二次叛逆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向家长要的权利就更多了。
“隐私权”、“异性交往权”、“自主打扮权”、“话语权”、“人格独立权”、“平等权”、“耳根清净权”……
这些权利的出现,会引起我们心理上的痛,为什么?
之前无话不谈,现在开始遮遮掩掩了,有了自己的小秘密;
我们说的话也不那么管用了,甚至开始顶撞了;
家庭也不再是核心,试图开始往外拓展圈子了。
因为孩子长大了,要和我们分离了。
青春期的孩子具有了成人感,但是他们又没有真正的成熟,在经济上和精神上还对父母有一些依赖,通俗的说就是“半吊子”的状态。
他们在这样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下,自己会有疑惑、迷茫、挣扎、动荡、并试图去磨合、去平衡。
埃里克森又说了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角色同一性与角色混乱之间的矛盾。
这个阶段是蛮痛苦的阶段,因为那是破茧成蝶前,孩子在自己的茧壳里乱冲乱撞,试图成长的探索。
我们都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难道忘了自己的痛吗?
那么,在这个阶段,如果父母不能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仍然专制地管教孩子,便会得到两种反抗:
①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言语粗鲁、态度强硬、和父母对着干;
②隐忍,将所有的负面情绪或者抵抗压抑到心里,冷漠对待父母,不与父母交流,这样反而内心压力更大,更痛苦。
这两种形式,对于孩子成长来说都是不利的。
我相信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希望看到上面两种情况的出现。
日记本上锁、QQ设密码、成绩下降、与异性交往、顶撞、关注自我形象等等,这些都是表面的现象,孩子最核心的诉求是对自我性的追求与探索。
青春期的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尊重、平等、接纳,我们为人父母者要认清、正确面对并理解孩子们的矛盾与需求。
尊重的态度;
平等的对话;
双向的沟通;
真诚的倾听;
积极的引导。
以尊重的态度,理智地和孩子去沟通,平等地对待他,将他看成一个“小大人”,表达你的感受和担心,但注意不要过度渲染,并鼓励他表达他的感受,期待他提供问题的解决之策。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得到了尊重和接纳,那么他便会试图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回应你,甚至自己找出解决问题办法。
>>>>与孩子一起寻求“自我”的完善
我们现在一直强调,有效沟通就是不去评判,以“我句式”来表达我所看到的以及我的感受。
我句式:我对______,感到_______,因为______
“我句式”是指向内在的“我”,但是有很多人根本看不到“我”,不知道怎么让他人理解他的感受和需求,这是因为内在的力量太过弱小,不知道如何为自己“发声”。
我们人生有两次寻求“我”权利的机会,这对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能顺利的帮孩子度过这两次叛逆期,便能让孩子内在的“我”变得更有力量,正确的认识自己,更有自尊。
也许,在我们经历人生特有的两次“寻我”之旅时,我们说“不”的权利没有得到保护,没有体验到“冒险”的快乐或收获。
那现在我们为人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成长过程时,在孩子的“我”与我们的“我”碰撞的过程中,我们便有了再一次“完善”的机会,不是吗?
PS:喜欢就分享,支持就点赞。你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快来鼓励我吧!
文章已授权维权骑士维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我。
作者:良耳
山东妹子在北京,北师大教育学硕士毕业,
一直走在儿童早期教育和心灵成长的路上,
现在是双向养育践行导师、心理咨询师、
沙盘游戏咨询师、禅绕画分享者
愿意和你分享养育、成长和禅绕的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