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中国基础教育正面临一次深刻变革。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把“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确定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进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之一,“核心素养”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上。
2016年9月13日,受教育部委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公布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该框架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
2017年底,中国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凝练形成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我国基础教育开始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素养”时代。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该文件提出: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
2022年3月中国颁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自此,中国基础教育全面进入核心素养时代。
素养与知识不同,是知识技能态度的超越和同种使人在真实情境中作出某种行为的能力或素质。
树立核心素养听评课观
核心素养是在中国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经历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三维目标”后的第三个阶段。
“双基”是学科本位与知识本位的突出反映。“双基”对教学内容知识点的具体要求与难度都做了明确清晰的界定,强调教学的传承性和接受性。教学中,学生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习方式以理解、记忆、训练为主。教学效果追求准确性、绝对性。“双基”教学是应试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三维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别对应着学生学会,会学,乐学,是学生完整学习的体现,三维目标秉承的是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主观性,情境性,相对性和开放性,不要求唯一正确的答案,强调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方式表现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维目标”是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它突破了“双基”的局限,走向了知识、能力、态度共同发展的正确方向,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突出成绩。但是课程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则是三维目标的虚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被弱化,过程和方法出现了游离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出现了贴标签现象。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是灵魂,是课程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新人的行动统领。课程目标从重视“双基”到落实“三维”再到“素养导向”,体现了课程从知识时代向素养时代的重大转型,实现了从关注学科发展到着眼学生发展这一育人理念的重大变革。
核心素养关注的是课程的育人价值。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因此核心素养指向的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则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品格和能力既是德和才。司马光说:“才者,得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一个真正的人必须是德和才的,和谐统一,德才兼备,一直是中国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的原则,所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使对国家教育目标精炼的概括,也是在为德才兼备的中国人画像,同样学科核心素养刻画的是具有本学科独特作用和功能的人才形象。
具体来讲“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实践创新”主要是指动手意识和能力,并在实践中有改进、创新的意识和精神;“责任担当”则是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有家国情怀,使命感以及社会担当。可以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六大核心素养,既涵盖了个人的学习、生活到终身发展,科学研究到生命关注以及品格修养到责任担当等方面,也渗透和折射出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标准。
故而,核心素养让教育不仅关注学生当前的教育成果,更注重对未来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不是关注知识的积累,而是侧重思维能力和品质的培养,他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国家关于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科核心素养。
(二)以生为本的学科育人核心素养时代的深度备课诉求。
1.关注人,精准定位核心素养。
树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客观起点是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挥棒,培养、发展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精准定位核心素养。精准定位的原则是“以学定教。”“以学定教”的标准是学生的课堂学习获得是有价值的,有用的,是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而不是应试教育所关注的知识获得,考试考察的学习获得。
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往往具有内隐性,备课之初,教师应该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结合教学内容的认知逻辑,深入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一方面,教师需要仔细研读相关指导文件,如核心素养框架,学科课程标准以及解读文本,吃透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本义,特别是要把握住体现学科本质特征的知识能力和品格;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具备整体的课程观,了解某一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脉络,能够准确定位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吸取出主要的教学目标,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中心。
2.彰显人,实效落实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