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本学期开学以来,陆续有很多读者来找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他们说是老师推荐,但可惜的是,我们图书馆的路遥作品非常少。相对于这些热爱路遥的读者来说,路遥的书一直处于“书荒”的状态。今晚上,来了一位男学生读者,我和他到书架子里找了好半天,但就是一本路遥的书都没有。一边找,一边我和他谈些路遥的信息以及我对路遥和他的人生的看法。
路遥(1949年~1992年),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2岁。他的作品在很久以前我看过,而且当时都特别的受感动。他的《平凡的世界》获奖了是好事儿,但是,他因为太投入于写作,最后因为过于辛苦而丢了性命,他的这种献身精神令人感动,很多读者深受感动的也是如此。但是,后来读过贾平凹的一篇写路遥生病的文章,说路遥不是因为写作累死的,而是因为他家族的遗传病死的,因为路遥之后,他的两个弟弟也在他这个年龄和他一个症状的死去,而路遥在写作中的生活远不是外界传说的那么辛苦,事实上路遥相当会享受。因此,这里就有必要给迷恋路遥“献身”精神的读者指出,做任何事情盲目的献身都是不可取的,更不能崇拜这样的精神。
最近看过别人写的有关路遥生活的一篇散文,看的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路遥的作品很多我看了,但我感觉他最好的最真实的就是那篇6万字的创作谈《早晨从中午开始》,到现在感动的我都黯然流泪。那时看觉得特别佩服他的写作精神,不要命了也还是写作,文学比生命大比生命重要,其他一切都是不必要可忽略的。当时我也是这样被感动的,但现在综合回味路遥,很多他身边亲近的人回忆起路遥,都说他太不值得了。包括路遥本人自己也是到临死前完全意识到自己错了。错在哪里?错在没有好好的去生活,没有协调好自己的婚姻,临死前签署离婚书,那是什么感觉?而他的爱人当初是供他读完大学的亲密好友,为什么在结婚后路遥反倒让爱人那么失望?就因为,路遥把母亲、爱人、孩子在内的所有他该尽的义务,统统置于文学写作的后面,发了疯一样的只有写作写作,其他的什么也没有!
路遥错了,写作是什么?它再伟大那也是有生命才能做的事情。这份忘我的文学激情肯定被赞赏,但是慢着,这是一种对文学事业的投机行为,是把文学定位于高于生活的最典型的做法,是对生命的蔑视,是不尊重生命规律的行为。其实文学顶多与生活平起平坐就已经超标准,文学低于生活才是常态,除此便是虚妄。
正如路遥到临死前才感悟:生命才是正本生活才是正本。因为文学什么都没有了爱情和家庭没有了亲人没有了,只有了把自己当偶像的所谓朋友,只有所谓的矛盾文学奖了,那还有什么意思呢?为了所谓生前非得留下传世之作,就这样透支生命的能量,其实,这些心态无疑都是一种功利性的,文学的真诚性值得怀疑。
所以,今天我们再次面对路遥,要面对他的《平凡的世界》的不平凡,这部作品确实耗尽了他整个的人生的能量,留给后人的值得尊重与敬仰,今天我们怀念路遥品读路遥,更要面对《平凡的世界》背后真实的路遥: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生活,按照文学的本来面目去对待写作,不要“硬”来,不要“疯”来,否则,即便是使一部作品不平凡了,这个作家不平凡了,但是为此付出的人生的代价那也是太大了。我们要的永远都是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作品——即便是去好好的生活,承担起应该承担的所有的人生的责任,顺其自然的,不平凡的作品一样能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