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14 佳豫
《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都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一起诵读并了悟《论语》的奥秘。
人都有一个先入为主,《论语》是我接触传统文化的第一本经书,你会发现,但凡是第一本书,都会是翻的最多的那本。
我是我们国学师范班录像第一个包本的,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到现在还是一段佳话,特别感慨。
如今看了一下涣朴老师对《论语》的解读,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是一种思想上的频率的碰撞与共鸣。
《学而第一》经典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在我们上学时曾出现过,当时的思维模式也仅限于背读,经过岁月的洗礼,我们体会会更深刻。也就是说,你理解什么,你就在哪个维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吸收是为了更好的释放,如果光学习不去转化,那么就像吃饭,早晚要撑死。
宇宙运行的规律就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系统,学习了知识就要学会分享,分享是一种爱的传递,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所以学会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学习最快的方式就是共振,成长最快的方法就是蜕变。所以要一边吸收一边释放,当场消化并去显化。
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首先要博学,学习各种生活中相关的问题、智能、智慧,每天把所学到的东西参起来放到自己身上内省,叫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这样做可以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明,是自己的认知越来越明,思维越来越完整,通过思维的完整,再让自己按照正确的思维去做,过错就会越来越少。
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我们要很清晰的知道,不是为了学而学,学过之后要习,要践行,在红尘中体验真谛。
学习不是为了考试和升官发财,而是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更加明了,让我们看这个世界更加清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造场如造命,场域的力量是无穷大的。一个人独处固然是件好事,通常很多人都做不到独处。那么就要借助场域的力量,一群人彼此成就,互相成长。
朋,同道为朋,朋是两个月(月在古文里面与人的身体是同一个意思),即两个人,两个人在思想、志向、思维上很接近,叫同道。
两个人都认为通过学习能够让人发生根本的变化,能够让人生更智慧,这就是朋。
“同道为朋,同志为友。”人交好朋友,幸福一生;交损友,祸害一生。交好的朋友,我们才能砥砺前行;交不好的朋友,吃、喝、玩、乐,人生就会变的很悲哀。
所以当我们把志向定在勤学,定在人生的升华上面之时,我们就会知道选择和什么样的朋友去交往。
《论语》里有一句话:“君子有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普通话也就是说,要读对书,交对友,拜对师。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就是有怒色,有怒气。
我们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朋友都称得上直、谅和多闻,人有各种各样的,有些人是直、谅、多闻的,也有很多人是冲的、不能包容的、孤陋寡闻的。
你遇到了一个人,他不明白道理,做事情不符合道理,而你是明白道理的人。此时你要能够以一颗包容的心去容纳别人。
如果你不能以一颗包容的心去容纳别人,就是没有做到谅,别人就很难成长;我们如果能做到谅,别人就能有成长的空间。
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别人还没有达到知的境界,你不会因为别人的不知而产生怒气,此时就是我们的包容心开始发挥作用了。
当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识和品德之后,眼界会越来越高,越学越谦卑,越学越有包容心,越学越有慈悲心。
这时,你看到别人的不知不会愠,而是耐心的引导,做到,有教无类,循循善诱。
让我们一起通过不断的学习传统文化,把自己的智慧,源源不断的开发出来,让我们的人生变的快乐喜悦,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