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陶山

肥城,西周时因肥族人散居与此而被称之为肥子国!肥城陶山位位于湖屯镇驻地北8公里处。北和西北与长清区接壤!传说陶山脚下有座寺,山有七十二个洞!洞洞出妖怪,后被包公斩杀于此!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里峰峦秀丽,山林茂密,沟壑纵横,草木茂密,溶洞清幽。陶山风景秀丽,山势险要,名胜古迹众多,现存有范蠡墓、西施隐居处、栖幽寺、唐仲冕母墓及大量的范蠡西施文化遗迹,尤其以七十二洞闻名,古有陶山七十二洞,洞洞出妖精之传说。陶山摩崖石刻古朴苍劲,七十二洞穴曲径通幽,石雕佛像千姿百态,加上历代名人范蠡、西施、穆桂英、李邦珍等传奇故事,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氛围。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上午十时,开始爬山!石阶古朴简易!

图片发自简书App

爬到半山腰,竹林寺遗止到了!竹林寺遗址位于陶山山前半山腰处。现遗址处尚有大殿的残墙断壁。竹林寺也称悬云寺、无影寺,在遗址前立有一景点介绍牌,上面说古寺创建于汉代。但据旁边的民国八年的重修碑记载,竹林寺应创建于宋宣和年间。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寺前东面飞来石上有徐茂莘所写“竹林寺”刻字和赵光湖的“三宝”刻字。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路旁,有一块长宽约一米二左右的中空的石雕件,应该是一个经幢的底座,上面有忍冬、罗汉和动物图案的浮雕,造型很是精美,特别是四角的和尚造像,或盘坐、或侧卧、或俯卧、或仰卧,各不相同,神态生动,雕法逼真。
图片发自简书App
竹林寺遗址后靠山崖处,有一水井,深约6米,井水清冽,常年不干,当地人称为无影洞。井口崖石上刻“天仙井”三字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马上就到山洞,登上台阶,远远看到了朝阳洞!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洞口朝南,为陶山的七十二洞之首。是远古时代地壳变化自然形成的石灰溶洞,因洞向阳,故称朝阳洞。洞内冬暖夏凉,游人进洞顿感快活舒服,快哉也!亦称快哉洞,嘉庆二十二年改为朝阳洞。此洞是陶山七十二洞之首,也是石刻造像最多的一个。洞内共有唐、宋、元、明、清历代镌刻的石造像46尊,造型坐立各异,姿态端庄,面孔安祥,栩栩如生,呼之欲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清末赵光湖用“南无阿弥陀佛”6字组成的石刻阴纹竹画;有民国初年徐茂莘书刻的“潜修”。西壁有1923年张启秀书刻象征风月无边的“虫二”,赵光湖一笔书写的“佛”字,高1.3米,书法苍劲有力。另有赵光湖在此隐居时刻的诗文:“潜迹避世装愚聋,修成丹焰作哑声。高尚其志归山住,隐名独立不求功。”前洞原有一座供奉三教鼻祖的庙宇,毁于60年代,94年恢复了塑像,左边为道教老子,右边是儒教的孔子,中间是佛教如来佛。左上方洞壁刻着宣统元年“三教渊源”四个大字。靠南是关公、周仓、关平之像

图片发自简书App

洞东壁上有1.5米高的石佛坐像一尊,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其他一米以下石佛像十二尊,其中有弥勒佛像一尊。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是一年高考季。 而对于我来说,临记期末,我又该好好复习了。不想说什么,只知道眼里蒙上了俗世的尘,...
    桔木不哭阅读 1,456评论 0 0
  • 夕阳渐昏,杨家老大见杨穆总不回来,便出门寻找。村子本不大,不过要想找个人也并不容易。东北的冬天,天黑的快,不多时,...
    金忆潇阳阅读 4,282评论 4 3
  • 地暖不曾暖了大地还是茂盛的腾起 盛雪不曾冷了天空还是放肆的落下 我也不曾暖了被窝于是冷冷的睡着 猫不曾唤冷了主人一...
    Vincent_7阅读 2,812评论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