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步入老人行列,更多关注健康了,每当查体后,有的对查体的结果郁闷、纠结和不开心,对社会、组织、子女、朋友或多或少有抱怨。其实,大可不必。人到老年,要懂得退步,懂得拐弯。
对身体不要期望过高。老年人好比一台老车,开了几十年了,磨损了几十年,没有一点毛病是不可能的,只要发动机及重要零件没有大问题,照样不影响车的使用,身体也是如此,毕竟五六十岁了,不能二三十岁的年轻比,身体有点小毛病,要学会接纳,现有一说:“小病是福”。小病类似黄灯,可以让你警惕起来——要注意关照自己了。期望过高,还可能引发过度治疗、过度锻炼、过度进补。这样你的心就累了。心一累,结果会适得其反。想一点病没有,想保健得像小伙子一样,可能吗?还是把小病当作朋友,友好相处为妥。
对社会也不要期望过高。毕竟现在社会稳定,整体上都富裕了。再想想那些动乱国家的苦难,我们已经非常幸福了!这样一个大国想要社会上一点问题没有,可能吗?
对子女不要期望过高,更不可苛求。不要把让儿女为自己养老规划在意愿之内。他们孝敬更好,但自己一定要有打算。不要苛求他们做这做那,给他们留下难侍候的印象。经济上要量力,要体量他们也将步入中年,他们的工作生活压力也很大,不要还像孩提时代对他们指手画脚。
对朋友不要期望过高。怀着纯真质朴之情交友,不图回报,只求带来好心情,带来友谊,带来愉悦,稳定情绪提高抗衰老能量。有回报是惊喜,无回报也不会去想那回事。
对同学、同事、邻居的变化也应适应,有些事情我们能改变,有些事情我们无法改变,硬去改变既不现实,也会使自己苦不堪言,如其改变不能改变的,倒不如接纳。不能完全称心称意,半称心称意也是不错的选择。
“半称心”不是无奈和消极,而是一种豁达和智慧。
自古人生最忌满,
半贫半富半自安;
半命半天半机遇,
半取半舍半行善;
半聋半哑半糊涂,
半智半愚半圣贤;
半人半我半自在,
半醒半醉半神仙;
半亲半爱半苦乐,
半俗半禅半随缘;
人生一半在于我,
另外一半听自然。
生活中有许多事,可能你经过再多的努力都无法达到,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必定有限,要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只要自己努力过、争取过,其实结果已经不重要了;有些事,实在办不到,就算了吧,千万别为难自己。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杭州灵隐寺内,挂着这样一幅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幅对联语言虽朴实无华,却饱含了人生哲理,道尽了人生真谛。
古语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天上如此,人间亦然。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改变能够改变的,接纳不能改变的。知足者常乐。喜忧各半是人生常态,世事本无常,一半失意,一半愿遂,合起来才是完整人生。
万事只求半称心,这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灵状态,一种人生智慧,一种处世哲学。这非但没有丝毫的消极成分,反而是积极追求理想的至上乐观,是豁达,是睿智!
杨绛先生在百岁感言中说:我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窗外云卷云舒。生命里的好运气,大都来自于自己的好心态。抱怨越少,运气越好。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希望万事如意。其实,这只不过是人们的美好祝福,如果事事都求完美,都要求称心如意,那只能使自己陷入痛苦与无奈之中。反而那些凡事只求“半称心”的人,更容易求得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