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万维刚的一篇文章《我怎样管理信息》,提到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干的其实都是同一件事,大量的吸收外界信息,让这些信息在脑中发生化学反应,然后创造新信息。他的方法是任何时候产生的一个有可能成为一篇文章的想法或看到有价值的信息,第一反应就是把它记录下来,借助一个外部系统,专门储存个人化信息。他还分享了自己的一个储存工具,达到了“计算机辅助写作”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他写得到专栏能够做到日更,并且永远不缺资料,他的烦恼是资料太多无法取舍。
看到这里我真正感觉到了巨大的差距。我的烦恼是资料太少,无资料可用。既然意识到这一点,我就应该借鉴万维刚推荐的方法,加强信息和资料的积累,为了头脑中早日产生优质的化学反应做准备。
下一步要做的是使用万维刚推荐的印象笔记,把我平时有一搭没一搭收集的分散在不同的储存点中的信息做一个汇总,统一整理到这个笔记当中,再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第二还是要多看得到文章,加大摄入量,规定好每天至少看5篇文章,必须做笔记。我发现没有一个起码的数量上的要求,看文章这么简单的要求常常也很难落实。第三,我要调整一下一个月前做出的计划,带回老家6本书要看完,这个计划要取消。原因是我错误的估计了在家带娃的空闲时间量。到家才发现这个时间极度碎片化,时间零碎到来不及打开书本,且东奔西走携带纸质书本很不方便。打开手机看得到文章轻松易操作,即使躺下喂奶也可以实现。所以全部改为看得到文章。
捋顺了今天的思路,心情愉快了些。要去刷下朋友圈观摩一下朋友们的幸福生活了,想到今天看到的一句话:幸福的家庭在朋友圈里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在线下各有各的不幸。今天我的“朋友圈”幸福生活是坐在车上逛街买了小时侯爱吃背炸糕,吃了肉旋子,线下我的不幸是关灯了宝宝睡熟了而我要打开手机电筒给宝宝剪脚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