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夏未未
现在,媒体都在盛赞窦靖童情商高,夸奖王菲会培养孩子。
与其说王菲会培养孩子,还不如说是天后母亲豁达的生活态度、开放的养育方法、与窦靖童平等的相处模式,造就了窦靖童自由、无畏、适应能力强、能抗挫折的真性情。
这种真性情,使窦靖童活得不拧巴,能充分享受成长路上的快乐和满足感,能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既随心所欲,又风生水起。
如果你也想像王菲那样培养出不拧巴的孩子,以下这十条你一定要做到。
一、“你想好了就行。”——给孩子自主做决定的机会
经历青春期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有过叛逆的时期,尤其经历父母离异、各自再婚、无时不刻不被聚光灯窥视私生活的窦靖童,更容易走上极端。
然而,窦靖童却说自己其实很少叛逆,因为父母是“很开明的人”,不管她想要做什么所谓带着叛逆的感觉的事,只要提前跟他们说,他们也OK。
窦靖童16岁时第一次刺青,是先斩后奏,天后妈妈后来得知,只说了一句:“你不会后悔就好。”
窦靖童打算退学,王菲的回应是:“你想好了就行。”
但给与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并不意味着放纵。
“你不能去学坏,你可以不太乖。”在窦靖童一岁时,王菲为她写了一首《童》。
天后妈妈对孩子的管,也有底线规则——16岁前有门禁,被规定晚上10点前就要回家,要是超过1分钟,王菲就会传信息“迟到了”,催她回家。
了解过这些成长中经历过的事件细节,我们对窦靖童所说的“母女间不曾吵过架”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一开始管得很严,突然给你放开了,你突然要做很多决定,那时候可能压力会很大。”窦靖童说。
在童童小的时候,王菲就这样做了。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是怎样做的呢?
以爱的名义,以“为了你好”的名义,随意对孩子指手画脚,随意乱碰孩子的人生,随意干预孩子的一切重大人生选择,随意打搅孩子自我世界里的宁静。而这,不过是变相的索取和控制。
两代人之间的彼此怨怼、指责,就这样产生了。
二、“好好玩。”——不给孩子太大压力
我们是不是很希望孩子出人投地、功成名就?
如果这些都不是孩子喜欢的,我们会不会按照世俗意义上的标准,强迫孩子去做?
或许会的,因为中国孩子大多在为父母实现理想、照顾面子,农村的孩子更是背负着父母赋予的使命,承载着家族眼巴巴的希望。他们的压力太重太重了。
即使孩子在父母的重压下,追求到了什么狗屁的别人眼中的所谓成功,但他们沮丧、懊恼,觉得不快乐不幸福,不能够享受生活,不能够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那么这种狗屁的成功,还有什么意义?!
孩子压力重,父母同样也是如此。
君不见,在孩子面对人生重要关节时,很多父母比孩子还紧张、还焦虑,要么嘱咐、提醒孩子各种细节,要么会给孩子好好打鸡血。
但是天后却让人大跌眼镜了。
对于窦靖童出席音乐节几场演唱会的长时间表演以及人生首张专辑的发布会,王菲没有到场,只给女儿发来三个字眼微信:“好好玩。”
即使不到场,鲜少晒娃的高冷妈妈也会为孩子的表现点赞,说“也醉”。
自己享受生活,也鼓励孩子享受生活的乐趣。孩子完全没有一点压力,才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后羿射艺精。但因为夏王给他加了万金筹码,他就射不中了,原因是他患得患失,乱了方寸。
“走钢索才是我真正的人生,其他都只是等待。”以此心态走钢索,瓦伦达次次都成功。但1978年在波多黎表演时,却从75英尺高的钢索上摔下来死了,令人不可思议。后来,他太太太说出了原因。那次有一个重要人物到场。瓦伦达在赛前不断地说:“我一定不能失败,我一定要成功。”在这样的念叨中,他失败了。
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是急于做好的事情,越容易出错。成功的最高法则是浑然忘我,水到渠成。
孩子这样重要的时刻,也不过是一句“好好玩”。王菲这样的态度怎么不会影响到孩子呢?!
不功利,不把自己做的事当成获取巨大功名的手段,只是因为喜欢、因为爱好,这样的孩子才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更容易在完成自我的过程中获得世俗的成功和财富。
三、“判谁,谁养呗。” ——不把孩子作为争夺的对象
这里讲一个故事。我一同学弟弟离婚了。孩子判给了弟媳。这孩子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与孩子感情很深。但孩子妈妈不给爷爷奶奶看孩子。
爷爷奶奶只能到孙子学校门口苦等。孩子多为妈妈送来,想说句话都是困难的。
一次放学早了点,妈妈还没有到。看到孙子,爷爷奶奶跌跌撞撞冲了过去。
孩子一丝兴奋后就是惊恐,扭过头,四处张望,生怕被妈妈发现了。
这一幕,让爷爷奶奶于心不忍,以后也就躲在一边远远地看孙子了。
就是这样的机会,没过多久也消失了。
弟媳搬了家,给孩子办了转学。
同学说,可怜老头老太都大病了一场、整整廋了一圈。
这个被连根拔起的一个孩子,从此以后会不会是飘的?
以孩子做筹码、做要挟、做争夺的对象、做复仇的手段,这样的故事还少吗?
演艺圈有,我们身边更有。
但我们听到王菲和窦唯之间有关于孩子的狗血大战了吗?
没有。
“判谁,谁养呗”,被问到童童的抚养权,王菲如是说。
四、“反正看见她,我就觉得很快乐。”——不割裂孩子的亲情空间
“反正看见她,我就觉得很快乐。”记者曾问王菲:“童童带给你的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从世俗而传统的角度看,窦靖童是王菲一手拉扯大的,再夸张一些,那是“一把屎一把尿”啊!
如果让你给王菲设计一句台词,可能就是:“怎么,孩子大了,你窦唯现在就来摘胜利果实了,那可不行,太不甘心了!”
抚养孩子的一方反对孩子跟另一方亲近的,大有人在啊!
孰不知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因为爱的匮乏,孩子的内心永远残缺,并将丧失爱的能力和情感,影响原本应该幸福的一生。
王菲永远不会说你设计的台词。
让孩子享受最暖的陪伴与爱,在她看来再正常不过了。
这些年,窦家人没有为窦靖童做些什么,内心一定是欠疚的,现在有机会弥补了,大家伙儿一古脑全行动起来了。
在窦唯刚刚推出的最新专辑《潸何吊》中,窦靖童的名字赫然在列。
根据唱片封底所示,爷爷窦绍儒负责笛子和排箫,父亲窦唯负责瑟,窦靖童负责人声部分,音乐风格则是电音氛围即兴民乐。
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合作团队!所有的爱,都回到了爱的深处。
有这样的爷爷、爸爸,窦靖童是幸福的。但我更觉得窦靖童的幸福,来自于她的妈妈。
没有天后妈妈的豁达,怎么会有窦靖童如此温暖而久违的亲情啊?!
五、“那又怎么样?他说不漂亮就不漂亮啊!”——你首先自己不拧巴,才能让孩子学有榜样
曾有香港一个发型师批评童童的发型不好看,其实那发型还是林青霞阿姨带童童去弄的。后来,那人出来道歉,不过,王菲只当他是空气。王菲向来不会为别人一句话而纠结、拧巴。
说到王菲,多是跟“天后”、爱情绯闻等牵扯更多,“母亲”这个词儿在她身上的印记似乎不重。
实际上,她是“举重若轻”的母亲,所有的“特立独行”,让孩子们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这样的母亲,是以“榜样”的力量在影响孩子。母亲写出了大写的“我”,进而影响到孩子也活出“自我”。
我们能做到吗?我想起一件事。
单位曾组织职工春游。春游回来,张哥很生气把他孩子写的作文拿来,一个劲说不满意,让我辅导辅导。
他这一说,我想了起来。那天春游,张哥让孩子带上了书。当其他孩子嬉戏山水间时,张哥的孩子还在愁眉苦脸背单词。而春游回来,张哥又在责怪孩子游玩时,没有注意看风景了……这个孩子陷入两难。
现在知道拧巴的孩子,是你怎么培养出来的吗?
这也不想丢,那也不想丢。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放弃。你的拧巴,最终会影响到孩子,断送的他原本可以很豁达的未来!
六、“我的人生还没过完呢!” ——和孩子共同经历生活的每一段变化
被问道“觉得人生什么最精彩”时,王菲答:“我的人生还没过完呢!怎么现在问我这种问题?等我临终前再告诉你吧……”
网上有个搞笑的段子:窦靖童这娃以后的人脉网肯定特别牛叉!一个亲爹、一个亲妈、两个继父、一个继母、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一个同母异父的妹妹、另外还有两个异父异母的弟弟。如果王菲和谢霆锋再生…仔细想想,感觉好强大。
这样牛叉的人脉网,是不是意味着这人际关系忒复杂了?!
不知道王菲是怎么对窦靖童说的,但是让孩子接纳妈妈的新对象,并不是容易的事。
孩童的世界敏感单纯,对熟悉感和规则感有着天然的重视。身为母亲,要花多少耐心、给孩子培养出多少强烈的安全感,才能使孩子较快地愉悦接受新环境和多变的家庭亲密关系?
李亚鹏说过,窦靖童在母亲再婚前就曾经问过他“会不会和妈咪结婚”,而到了婚礼那天,她更是很自然地正式改口叫他“爸爸”,让他百感交集。
一段关系的打破和重建同样困难。
正如在王菲和李亚鹏微博宣布离婚的时刻,窦靖童在朋友圈里写道:The pain is real, but life goes on. PS: I love you。
而窦靖童之所以能比较坦然地接受这一切,全靠母亲。
王菲自己的童年是孤独的,长年不见父亲,而总要外出演出的女高音母亲也很少在家,所以她是“缺爱”的,这也造就了她“高冷”、不善与人沟通的性格。也许正是这一点,促使她无论怎样都要带着娃一起走天下,让孩子与自己共同经历生活的每一段变化。
也许,王菲不会对窦靖童说多少自己的感受,但不管是对是错,她让孩子目睹自己独立自主、尽情投入并坦然承受后果的状态,无疑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七、“我失败好多次吗?”——做自己喜欢的事
媒体曾假设了这样一个前提:王菲感情失败了好多次,然后问她,有何体会。
王菲反问:“我失败好多次吗?”
呵呵,就为这个回答,我爱王菲一千次一万次啊!
据称,王菲只要想谈恋爱,都会和“大姐”窦靖童讨论。
中国的父母是最具牺牲精神的父母,以孩子的快乐为快乐,以孩子的目标为目标,甚至可以没有自己,为了孩子不再嫁或不再娶。
我有一个同学,父亲早逝。母亲为了三个孩子,一生再未嫁。
如果在一段关系中过于牺牲,你定然是委屈的、心理不平衡的。而这一切,肯定会以各种方式发泄出来,其中包括让你所牺牲的对象作出补偿。
这于双方,都是负担。
王菲不会,她不会过多牺牲自己的快乐,来成全世俗的目光。
王菲从来不追求被人喜欢,从来都是“你说你的去、我走我的路”,从容淡定,不以周遭所动,享受自己的选择。
“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你永远不能期待任何人去理解你。”正因为能接纳这一点,对于媒体和公众对贴的各种负面标签,窦靖童有着异于同龄人的豁达,以及与妈妈一样的那种“我知道我是怎样”、“我不在乎你怎么想”的洒脱。
八、“谁说教了,她就会看啊。”——宽容而平等对待孩子,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上陶晶莹的节目,末了,陶子送给童童一只手表,王菲接在手里却直言童童还不会看,陶子很惊讶,童童那么大了,你还不教她看表。王菲说:“我教啦。”陶子说:“那就对了,你又说她不会看?”王菲理直气壮地说:“谁说教了,她就会看啊。”
这是王菲对幼时童童的宽容。这种宽容,让孩子内心自信而平和。长大后的窦靖童从不关闭也不删除个人微博空间的各种评论,对网络上的恶意持有相当宽容的态度。
王菲曾经晒出以姐妹相处的亲子关系:窦靖童是大姐,李嫣是二姐,自己是三妹。
宽容而平等对待孩子,多给孩子积极的暗示,王菲才逐步培养出了孩子独立的人格。
这让我想起光绪皇帝的故事。
光绪皇帝三岁半入宫。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奶妈严重缺失,导致小光绪人格萎缩。光绪幼年不知受到什么刺激,养成一个害怕雷声的怪毛病。只要天上一打雷,孩子就会凌空一跃,扑入他的老师翁同龢的怀里……一个只能投入男子怀抱的年轻男子,是绝无可能再对年少美貌的女生产生任何兴趣的,所以宫中美少女到处乱窜,而光绪柳下惠般的无动于衷,最终也没有生下一个孩子来。
中国父母培养的孩子,虽然没有像光绪那样夸张,但缺乏独立人格、缺乏自由意志,是常有的。
英国心理学家希尔维亚·克莱尔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并让TA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然而,很多父母却忽视了教育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独立人格,总是视孩子为自己一生的得意作品,到头来不过是培养成了一辈子依附于父母或他人的精神“巨婴”。
九、“你们那么火,我怎么可能不知道?!” ——做简洁、幽默的父母
SHE见到偶像王菲,Hebe激动到飙泪,要求合照:“我们好喜欢你知道吗?”
“我知道啊,你们那么火我怎么可能不知道?!”王菲回答。
瞧瞧,人家这回答太“声东击西”了。
再说几个网上的段子。 王菲到台湾做宣传,众歌迷大叫王菲名字,直至声嘶力竭,王菲大概心疼歌迷一脸错愕:“你们是自愿的,还是有人逼你们?”
林佑威说:“今天王菲来我们的节目,大家都很紧张。”王菲答:“我知道我名声不太好,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可怕。”
在《娱乐百分百》,王菲说她不喜欢讲笑话,但是喜欢收集笑话,下面就是她讲的笑话:为什么大雁冬天的时候要飞到南方去?问小s、黑人,回答曰怕冷,因为要照顾小雁等等。王菲一脸镇定地说:“因为走路太慢了。”
王菲向来惜字成金,窦靖童对此大表开心:“她(王菲)不啰嗦!”
和简洁、冷幽默的王菲比,我们每天无数遍嘀咕孩子各种问题,提醒各项事项,急于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思想和价值观全盘灌输于孩子……被淹没在唠唠叨叨、喋喋不休中的孩子,能不拧巴吗?!
十、“孩子她妈就不能可爱吗!”——你得创造自己的独立空间
写这篇文章时,正好和孩子有一番对话,也写在这里。
咪蒙微信号推出后,我觉得好,就推荐给了孩子。
因为假少,无法看望孩子时多陪他几天。我为此沮丧。
孩子问我,你喜欢咪蒙,对吗?
是啊。
你记得咪蒙写过当她老了,儿子唯唐想来找她玩时她的态度吗?
孩子说的好像是咪蒙《你人生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一文中的细节。
我想了想回答,咪蒙说她才不要当那种坐在家里眼巴巴盼着孩子来看她一眼的可怜老人呢。
你不觉得咪蒙很可爱吗?!因为她是一个有自己喜欢的事做、能传递正能量、有饱满生命力的人。
对啊!我突然明白孩子的意思了。
孩子在电话那头,笑了。
有朋友拿王菲开心:“你已经是孩子的妈哩,还装可爱?!”
“孩子她妈就不能可爱吗!”王菲反问。王菲曾晒为打车的两个女儿拍摄的背影,可爱至极啊!
这两天,和几个年龄差不多的妈妈聊天。
一位妈妈失落地说,总盼着孩子长大、孩子独立,但真到了这一天,为什么很难受呢?
另一位妈妈说,现在不是孩子粘着我,而是我老想粘着孩子了。
我笑着建议,我们是不是都应该找一两件自己喜欢的事做做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