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周末,我们楼下的大厅里都会有早教机构的老师免费给小朋友们讲故事。有一次,我婆婆带着我女儿听完故事回来,又好气又好笑地说:“哎哟,这个小话痨啊,老师每次讲到她感兴趣的东西,她都要插嘴,其他小朋友都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就她一直说个不停。”听完婆婆的话,我竟然有一丝窃喜,我不喜欢说话,她爸爸也不喜欢说话,她大概是我们负负得正的产物。与此同时我又产生了一种忧虑:那就是,我怕我没有能力保护好我女儿的这点与众不同。
我害怕的根源在于中国的传统教育会想方设法去掉孩子身上一些看起来不那么可爱的天性。比如说,她爱说话,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小朋友学习,所以就会要求她不能随便说话。
我们中心有位老师带着老婆孩子去美国访学了一年,回来后跟我们分享他们在国外的经历,其中他讲得最多也是让我们最有感触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比如下面这件小事就让我们深有感触。
他说,他们租的房子离他女儿的幼儿园很近,幼儿园有校车,可他女儿每天上车不到两分钟就要下车了,所以她很不开心。于是他和妻子商量,反正这么近,就不要让孩子坐校车了吧。第二天,他们跟老师说,以后不要让孩子坐校车去上学了。老师很好奇,问明了原委,结果那天校车为了让他女儿能多坐一会儿,特地多绕了一圈才停在学校,而从那以后校车连路线也改了,每天都为他女儿多绕那么一圈。那位老师说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不无感慨,他说回国以后看到各种幼儿园的负面报道,整个人都不好了。
Z大的老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大体可分为两派:一派是坚持在国内进行精英教育,上最好的学校,上最好的兴趣班,反正一切都要努力做到最好。另一派则是坚持等孩子完成通识教育之后就送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
如果你的孩子只能在国内接受教育,而你又想让他自由发展的话,可以预见,你和你的孩子都极有可能被现实打败。
所以,前两天我在文章《意义的意义》里说,我想让女儿自由发展。朋友看到马上对我表示了担忧,他的担忧大概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怕你所谓的自由发展把孩子给耽误了。第二,怕你的能力配不上你的任性。
首先,我所谓的自由发展是“在保证给她足够陪伴和必要引导的前提下让她自由发展”。就像高晓松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的:
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动物做的每件事都有用,为了生存和繁殖。人要做许多没用的事比如琴棋书画,比如爱与等待。
如果一个孩子被教育只能学对升学有用的课,上大学只能干对就业有用的事,工作了一切都为了买车买房,生而为人岂不浪费?
其实没几个孩子长大真成功了,而且成功是命,无法教育。
所以最实用的教育是:
让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随遇而安,无论遭遇怎样的悲催,都能平静淡然,心安理得地混过漫长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
这时候,那些“没用”的东西就变得弥足珍贵。孩子长大不会痛苦失落,做父母的就成功了!
消极的父母,顺其自然;积极的父母,创造"自然"。
这种负责任的态度是什么?就是你要为孩子的成长“帮点忙”:
孩子性格内向,甚至有些自卑,那就带孩子多多去交际,鼓励她、赞美她,赋予她自信;
孩子爱好很少,没什么特长,那就带孩子去逛逛乐器行以及舞蹈学校,引导并培养她的爱好;
孩子遇到重大的抉择,左右为难。把利与弊分析给孩子听,旁敲侧击、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她。
其实,我女儿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了我和她爸。比如说,她的性格活泼开朗,这恰恰是我和她爸所欠缺的。还有,她喜欢唱歌跳舞,而我们四体不勤五音不全(但我们给她报了少年宫的唱唱跳跳兴趣班)。她三岁不到,会背一点《三字经》、会认几个字、会说几个英语单词……这些都是我和他爸在她这个年纪完全不会的。当然,她也有调皮捣蛋耍小性子的时候,我们尽量跟她讲道理,虽然我们的道理不一定都对,但我们也会反思,然后跟她一起成长。
我觉得,对孩子的教育是顺势而为,你只要为她提供了阳光、雨露,用不着你去拔苗,她自己就会长势喜人。
比如说,清明小长假,我们驱车回老家扫墓。那天刚好下雨,路边有大大小小的水坑,汽车在水坑飞驰而过的时候会水花四溅,发出巨大的声响。
我女儿就问我:“妈妈,这是什么声音呀?”
我一时想不出很好的回答,就说:“是水声。”
她又问:“是车车在跳泥坑吗?”(她最喜欢小猪佩奇,而小猪佩奇最喜欢跳泥坑。)
我的心像被什么撞了一下,我没有料到她会这么问,而且问得这么可爱。
我赶紧笑道:“是啊,车车在跳泥坑呢。”
我知道,总有一天,她要学会水花飞溅的弧叫抛物线,水花飞溅的速度也许还可以通过汽车的速度用一个公式计算出来。Who cares!我现在只想让她觉得,那就是车车在跳泥坑啊。
在孩童的世界里,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还没有被套上沉重的现实枷锁,它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轻轻一吹,就会散落到每个人的心田,然后开出一朵可爱的小花。孩子的童心可以让他们活在诗意里,而我们已经回不去了。
《论语·为政第二》载: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说的是,孔子当年编完《诗经》之后,觉得这些诗歌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孩子是最配得上“思无邪”这三个字的,因为他们有一颗赤子之心。早期“尺”和“赤”通用,在古人眼里,幼儿不过尺把高,故称尺子,也即赤子,赤子之心即尺子之心,那是天真无邪的。而与幼儿的尺子相对应,成人则称为丈夫,他们已经配不上“思无邪”了,所以我们只会说无毒不丈夫。
对于朋友的第二点担忧,怕我的能力配不上我的任性。
我懂朋友的意思,一个人要达到随心所欲甚至看上去有些任性的生活,要么特别努力,要么才华横溢,而这种事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概率几乎为零。当你一直想去追逐远在天边的美梦,却又没有足够能飞起来的翅膀,这会成为痛苦的来源。
那怎么办呢?我们要怎样才不会输给现实?我试图从我的知识范畴里寻找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我想到了博弈论,想到了:戴着脚镣跳舞。
博弈有三种类型:即负和博弈、零和博弈、正和博弈。
所谓负和博弈,是指双方冲突和斗争的结果,是所得小于所失,即通常所说的两败俱伤。比方说,一个孩子喜欢在课堂上说话,老师不让她说话,如果她俩互不让步,孩子干脆罢课甚至退学,这样造成的后果是,社会将来可能多一个文盲,就是得不偿失。
所谓零和博弈,是指博弈的结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个社会的利益并不会因此而增加一分。比方说,一个孩子喜欢在课堂上说话,老师不让她说话,孩子迫于无奈只好闭嘴,那么老师获得了禁止孩子说话的权利,而孩子失去了自由说话的权利,从社会整体而言,权利并没有增加。
正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比方说,一个孩子喜欢在课堂上说话,老师告诉她,说话之前先举手示意,得到老师的允许,她才可以开口说话,这样孩子既可以说话,又没有违反课堂纪律,也许她的话还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这便是“正和博弈”。
当然,我这么解释有点粗糙,但我的意思是,希望发生在我孩子身上的是正和博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在不可撼动的教育制度下,尽可能的因材施教。
如果我们终将不可避免要戴上脚镣的话,那么我们就戴着脚镣跳舞吧。生活总会给我们添加许多束缚,如果我们能在束缚之下,仍然保持良好的心态,仍然能够让自己的生命美丽地舞动,那一定会是精彩的舞蹈,也是最能体现我们价值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