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最近一期《从经验到经典》介绍了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的同名文章,观点是不必读经典。文章认为与其读经典,不如回到经验。刘瑜的意思是: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它,而是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当下的世界与自己。如果它不能做到这一点,要么是我们的功力真的还不够,要么是它本身真的没什么。一个原因是时代不同了,经典解决了当时的问题,开一时风气之先。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当时的问题在今天已经不是问题,经典的表述也不是最好的表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方法的进步。比如,在二战之前,基本上不存在大规模的民意调查、完整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数据、科学上严谨的统计技术等等。所以大多数经典的写作方式只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推断到推断,从灵感到灵感。这种写作方式,往往能创造出很多很漂亮、很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但是很难检验这些理论的有效性。
文章的观点我是赞同的,但是接下来罗胖说:
"大象公会前些年曾经策划过一个系列选题,叫“不必读经典”。其中有一篇文章是段宇宏老师写的,把矛头指向了著名的社会学经典,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的主要观点是:欧洲在宗教改革后,宗教分裂了,大体上分成了天主教和新教。信仰新教的人,在伦理上和资本主义精神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所以你看,那些新教国家,比如英国、德国、美国发展得就比较好,很多成功的商界人士都是新教徒。
这个理论直到今天还在经常被引用。
但是段宇宏老师说,其实马克斯·韦伯这本经典的论述,从来没有得到过西方主流历史学家认同,他们认为新教徒身份与高收入之间不存在什么必然联系。
就拿德国来说,天主教徒占人口30.8%,新教徒占30.3%,天主教徒主要分布在富裕的西部和南部,而新教徒主要分布在经济较落后的东部。你看,这个结论在马克斯·韦伯自己的祖国,就已经不成立。
再放眼全世界,中国、日本这样的东亚国家经济崛起,和新教伦理肯定也没啥关系。爱尔兰这些年也发展得很好,那可是地地道道的天主教国家。
还有一个反例,就是非洲的利比里亚。这个国家的来历很独特,它是由美国的一些进步白人帮助解放的黑奴重返家乡,而建立的一个国家,新教徒占85%。可是现状呢?那是一个失败国家,连基本秩序都难以维系,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175名,在落后国家中都属于落后的。"
马克思·韦伯的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真的不成立吗?真的距离真相很远很远了?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赚钱本身就是目的。新教伦理是源于西方理性主义的入世禁欲主义,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
小编认为,韦伯没错,错的是段宇宏与罗胖。韦伯研究出经商更成功的是新教人士,在当时是真理,段宇宏与罗胖用现在的情况去否定韦伯一百年前的研究成果,是强人所难。因为人类是可以通过学习改变的,文化是可以互相影响的。赚钱本身就是目的的资本主义精神,在现代,即使不说人人接受,但是会有几个人反对赚钱呢?德国的天主教徒地区、爱尔兰、日本、中国,不是必须接受新教才能接受资本主义精神的。只要否定了以前排斥赚钱、歧视商人的传统,就很好的发展起到了。利比里亚的失败,小编没有研究,研究后再说。
就如同另一个马克思,卡尔·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在当时是非常深刻的,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血腥。但是人类是可以通过学习改变的,包括资本家,也意识到血腥剥削不能长久,于是提高工人工资、改善劳动条件、提供医保及社保等,工人成为消费者可以购买自己的产品,反而扩大了市场,可以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现在,资本主义与马克思研究的时候已经非常不同,马克思错了吗?没有,马克思的研究,深深改变了资本主义,帮助了他最关心的工人,善莫大焉。
我是《罗辑思维》、《得到》的粉丝,但我更爱真理,这次,我不同意罗胖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