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历史人物,总不敢随意着笔,怕不小心在某处失了真,愧对这些先人。就如南怀瑾说的,不敢随意以己之见把人引弯了,所以他写的论语注解称《论语别裁》。
因而我现在所写的这些,就作为自己的日常所记,其中有些是从网络里整理过来的,记录心路历程而已。
这是前些日子的一个晚上所拍,在庆春路,浙医一院对面,菜市桥五洋公园里。
在杭州的二十几年里,未曾从别人那里听到过丁氏兄弟的有关介绍。
去年几时,有关丁氏兄弟的藏书曾在芷兰斋韦力的藏书系列文字里看到过,匆匆一略而已。
丁氏兄弟作为钱塘人,对杭州做出了不少贡献,作为藏书人,收集和修订了《四库全书》;作为大孝子,几十年如一日守在风木庵;写了地方志;拥有多个藏书印,给后世留下宝贵的印刻文化;还办过一些社会慈善事业。
一•藏书家
“八千卷楼”楼主丁申和丁丙,是清末有四大藏书家之一,另有铁琴铜剑楼主瞿绍基、海渊阁主杨以增、百百宋楼主陆心源。
前两日又在孤山路上的文澜阁里所见“江南三阁”之一的文澜阁所藏之《四库全书》的介绍,丁氏兄弟功不可没。
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二月,太平军攻占杭州。丁氏兄弟携书避难杭州西郊之西溪,藏书楼毁于战火。
“江南三阁”之一的文澜阁所藏之《四库全书》于战火中大量散失。某日,丁氏兄弟在留下镇购物时,发现包裹食物的字纸竟是《四库全书》中的散页!他们当即捡拾,得数十册。当即,丁氏兄弟集得胆壮者数人,许以厚酬,“深宵潜往,于灰烬瓦砾之中掇拾得万余册。”“每夕往返数十里”,运至西溪,暂存风木庵内。如此昼伏夜行,冒险抢运,共拾得残书数千册,约为阁书原藏规模之十一。
丁氏兄弟觉得将书放在西溪不安全,便绕道绍兴,经宁波,将书运至上海存放。
丁氏兄弟仍然痛惜那些散失在民间的《四库全书》散页,于是通过杭州书贾周京,让他乘回杭州之机以收购字纸名义留意搜觅流散民间之阁书。
此举大收成效,那些被哄、抢、窃、拾散落于民间三教九流的阁书残编纷纷见钱现身,汇聚于周京之手。仅半年多时间,周京便代为搜得阁书800余捆(每捆2尺高),悉数运回上海交给丁氏兄弟。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春,清兵收复杭州后,丁氏兄弟载书而归,将书存放在杭州府学尊经阁。之后又在杭州、绍兴、宁波等地大肆收购阁书残佚。
经过十余年时间,至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丁氏兄弟已搜集了阁书原抄本7800余册,加上另一位热心人 徐葵之收集的549册阁书原抄本,共得8380余册。
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丁氏兄弟与浙江巡抚谭钟麟商议重建文澜阁,次年文澜阁修复完成,《四库全书》运回贮藏。谭钟麟将丁氏兄弟抢救阁书之经过具文上奏,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谕旨:“文澜阁毁于兵燹,现经谭钟麟筹款修复,其散失书籍,经绅士丁申、丁丙购求藏弃,渐复旧观,洵足嘉惠艺林。主事丁申著赏四品顶戴以示奖励。”
当时《四库全书》所缺书籍尚多,丁氏兄弟拿出家藏珍本组织人员在杭州东城讲舍补抄,又先后向宁波范氏天一阁、南海孔氏三十三万卷堂、湖州陆氏百百宋楼等著名藏书家征求藏书作为《四库全书》补抄底本。
清光绪十四年,共抄补残缺891种,全书抄录2174种,耗资5.16缗。如此一来,文澜阁所藏之《四库全书》基本上恢复了原貌。
后由于丁氏后人经商失败,亏资巨万,鉴于百百宋楼东流之教训,经两江总督端方和江苏著名藏书家缪荃孙的斡旋,八千卷楼藏书以七万五千元归于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江南图书馆,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图书馆。
历代私家藏书,或毁于兵火,或在死后由子孙散失,都不得长久,或流向国外,或流散于各藏书人手中,残缺不全。只有丁氏之书全归国有,这真是一大幸事!至今,“八千卷楼”版《四库全书》藏书仍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南京图书馆里。
二•孝子
“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逮!”
丁氏兄弟还是有名的大孝子。
西溪的历史上有许多庵,素有“三十六庵”、“七十二茅棚”之称。
西溪的大多数庵均建在水边或水中央,而风木庵却建在花坞的山里。风木庵其实就是丁氏家祠。
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0年),丁氏两兄弟庐墓于此。
时人程世勋前往西溪游览,游了交庐庵与樊榭墓之后,友人对他说,不远处有风木庵,孝子居之。他问孝子是谁?友人说是钱塘丁氏两兄弟。
丁氏本武林甲第,浙水名家,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于是他便决定探望丁氏两兄弟。
他叩门,有童子出来应门,通告主人,有客来访。主人布衣草屡,伛偻迎客。
大家坐定,程世勋询问两兄弟居此始末。兄弟俩说:“吾祖墓在此左右。吾父母殡宫又在此庐中。吾是以傍徨不忍去。且吾兄弟自幼不才,吾父终岁作客往来燕齐晋豫,无闲一日安处。吾母料量家政,督理程课亦无片刻暇。吾兄弟抱恨终天,视他人有加而敢安城市乎?自今以往,四方无事,吾将终于此矣。”这一番话说得程世勋愀然动容,为两兄弟的孝心所感动。
当时有多人为风木庵画过“风木庵图”,程世勋撰《风木庵记》、范樾作《风木庵图记》、李学祖作《风木庵图记》、柳商贤作《风木庵图记》、何春旭作《风木庵图序》、金凤藻作《书风木庵图后》、吴庆坻作《风木庵图赞》、吴庚生作《风木庵图颂》等。另有多人以诗作相和。
其中俞樾作诗和道:
孰不思其亲,难在终其身。
是以五十慕,惟有古圣人。
双丁武林彦,孝友何彬彬。
自抱风木痛,悬历数十春。
即此一幅图,亦有旧有新。
劫火已煨烬,丹青仍璘斌。
可见终身慕,无间昏与晨。
所嗟伯氏亡,殊伤仲氏神。
风木既茹痛,风雨重霑巾。
每逢风雨夜,独坐长悲辛。
邹在寅和诗曰:
法华坞转西溪风,梵隐精蓝三十六。
中有孝子屋三楹,如以稻梁比珠玉。
出世离俗披袈裟,面壁木石坐结跏。
何若家中供养佛,刻木定省参香花。
有发头陀心出家。
当时建德的胡念修先生刚失去双亲,耳闻丁氏兄弟守墓庐于西溪风木庵,又得知风木庵图成,便和诗道:
双丁日下擅清名,纯孝终身感至诚。
历劫重瞻新庙貌,披图犹慕旧形声。
飘风欲报蓼[1]莪德,刻木[2]常存木卷情。
我亦鲜民长抱恨,诗成涕泪已纵横。
[1]蓼(lù)蓼:长又大的样子。莪(é):一种草,即莪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
[2]刻木 :《刻木事亲》讲述了孝子丁兰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中的第十二则故事。
【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恩,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因询得其情,即将妻弃之。
三•地方文献的整理与印刊
在光绪年间,丁丙编刊《武林往哲遗著》前编50种,后编10种,共96册。光绪九年起,与兄丁申编刊《武林掌故丛编》26集、208册,将存世的杭州掌故典籍多数包罗列入。还著有《庚辛泣杭录》、《武林坊巷志》、《于公祠墓录》、《北部诗帐》﹝北郭诗帐﹞、《北偶缀录》﹝北隅缀录﹞等。
四•印藏
藏书印众多,主要有“八千卷楼珍藏善本”、“丁氏八千卷楼藏书之记”、“辛酉劫后所得”、“钱塘丁氏藏书”、“嘉惠堂藏阅书”、“小令威竹书堂”、“求己室”、“东门莱侬”、“强圉涒滩”、“钱塘清望世家”、“十载孤儿”、“济阳文府”、“青门词隐”、“四库著录”、“曾藏八千卷楼”等数十种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