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时,可能会有很多小伙伴心里不由自主冒出一句,看,又在装13了。
你们的心情我完全理解,因为我最初去看画展的时候,还真是去装13的。
01
当时我还在工厂实习,整天围着一堆机器打转,在各种机器的轰鸣中活成了一颗螺丝钉,哪里都需要你,哪里都不需要你。本来以为自己再不济也是个配角的,没想到连龙套都不是,好没存在感!
没办法,只能自己给自己加点戏了,比如做点不一样的,去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比如去看画展啥的。为了将“逼格”进行到底,我也是拼了。
很多人看画展,走一圈,拍照留念,发完朋友圈,一派岁月静好!我这边却生生演成了苦大仇深,为啥?为了给别人讲解的时候能多装会儿13,我看作者的个人简介,看别人对他的评价,看他的作品年表,看他的人生轨迹,每一个作品的名字、用的材料、画幅大小、创作年份,我真是像做阅读理解似的,非找出个中心思想来不可。
可是,对于我这种除了知道颜色、线条的人,我能看出个啥?事实就是,我啥也没看出来,这也不妨碍我装13啊,自己不会欣赏,就背背别人的赏析评语罗,好歹能唬住一些人吧!
时间一长,装得好辛苦!一张画展看下来,各种拼命背小资料,要了我半条老命,更可气的是越来越记不住,别说欣赏美了,我连审丑都不会了!好多画,堆了一堆颜料,看得人瘆得慌,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它还是一堆颜料,可是在评论家眼里,它们是特立独行的稀世珍宝,美得不可方物。
后来,一个好友问我,这看画展,到底是看什么呢?很多名画,知道它很有名,但是真的不知道它有什么特别的。
这让我想起一则小新闻,说是一个艺术院校展出了一件秦汉时期的铜人像,当时出了一大波鉴定和赏析古物的新闻,但后来被爆出,这则铜人像是这个艺术院校某位学生的作品,不知道怎么就成了文物了。
很多画作,我们作为普通人,真的看不出他们比街上的年画好在哪儿了,但是一旦他们被冠上某个名家的印记,或者得到某个权威的肯定,那么它就一定好,至于好在哪儿,你一普通人你知道什么,反正好就对了!
好吧,让我们再次回到标题,看画展的时候,我们到底在看什么?
02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画家画画也不例外。回到画画的最源头处,它的素材就是大自然,一朵花,一棵树,一种动物,这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心中觉得美的。
每一种事物它的美是多渠道的,这些渠道的尽头又有很多扇门,通过不同的渠道,走进不同的门,当然就有不同的发现。
就像我们看人一样,当一个人从远处的一个点慢慢靠近,变成一条线,一个面,一个立体时,我们先看到的是他的轮廓,高矮胖瘦,这些都是最直观的。等他再靠近一些,噢,能看到他身上的颜色了,这个人似乎又清晰了一点,如果再靠近一些,就能看到他的五官,他的肢体,再深入一些,就是他的内心世界了,此时,想必你不会对这个人再一无所知,啥也说不出来了吧。
看画如看人。画展中的每一幅画,其实都代表着过去某一段时间中的作者,注意,我说的是一段时间,因为这一分钟的你和上一分钟的你都是不同的,承载的不一样,人就不一样了。
作者把自己的画作展出来,就好比是将某一段时间的自己融进画作中展出来,一个和你坦诚相对的人,四面八方的心门大开,任你观赏,任你探看。进了不同的门,看到不同的东西,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而这一切,是你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跟作者的画作碰撞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
在我看画展装13的日子里,第一次让我觉得看画展有意思的是一幅叫《美好》的系列画作,名字很简单,内容也很简单。
我记得这幅画总共有5张,每一张画纸上只有一个小小的片段,有的是一只眼睛,有的是一个人的半边脸,有的是一个看不清的影子,都是一些很琐碎细小的片段,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些片段都被笼罩在一种类似雨雾的画面效果中,被淡淡的天青色晕染,那么近又那么远,仿佛握在手中,又好像从未停留。那些记忆中的那些美好不正是这样吗?
03
近年来,常常听到一个词,情怀。与其说我们在谈情怀,不如说我们在重温过去的美好,而构成这些美好的,就是那些被回忆氤氲渲染过的琐碎片段,比如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初恋,可能你已经不记得那个人长什么样子,但你一定记得那些一起经历过的小事。
对,是你经历过、参与过的,看画展也是如此。你看的是画展,但其实,你看的是画作中的自己,一个经过回忆滤镜渲染过的自己,你和自己的一场对话。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山本耀司)
人们为什么会迷恋一个偶像?文艺点说,是因为他们的眼里有迷妹们喜欢的温度,他们的人生里有迷妹们向往的世界。说大白话就是,他是你想成为的另一个自己。
同样的,之所以会喜欢一幅画,是因为这幅画的色彩里有你喜欢的温度,它的故事里有你向往的世界。这一切的出发点、连接点,都是你自己,是你自己赋予了这幅画意义。
就像《少女时代》中林真心说的,只有我们自己才可以决定我们自己的样子。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决定我们看画展时究竟看什么。一千个看画展的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从你的眼中看过去,用你的思维去编织,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一切本该如此单纯的,怎么能让那些只进了一个门或几个门的人的判断影响了后面的人,斩断其他的可能性呢?!人人都说苦瓜对身体好,可是我真的咽不下去,难道还要继续对下一个人说苦瓜对身体好,让人家多吃点?
这样太傻了,可惜啊,我就是这么一路傻过来的,现在虽然感觉明白了点,但谁又知道它不是开了另一种傻的门呢?我唯一确信的就是,世界在我的眼中,我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判断、去构建,我发现的,才是“我”这个个体联系起来的世界。
这就是我昨天看画展后产生的一点想法,现在知道看画展看啥了没?不知道的,再倒回去看一遍~
(来自画中人的os:憋说话,让我装会儿~)
注:以上画作来自杨舜《逆行之诗》、莫里加《失语》广州逵园展系列。
PS:真的是好久好久好久没更新了,既然开始了,就做点啥吧。都是自己的一点小感悟,厚着脸皮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下,欢迎留言吐槽哈~
给自己加点戏,微信公众号:番外有话说(FWtalking)——用番外的眼光,看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