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是如何构建人体的呢?
我们来看人体里的阴阳世界。
1、人体组织结构与阴阳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人体部位来说,上为阳,下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因为它们的功能相对六腑以静为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阳,它们的功能相对五脏具有动的特性。
五脏之中又可根据它们所处的位置再分阴阳:位置偏上的心、肺为阳脏和位置偏下的肝、脾、肾为阴脏。
此外,经络也可根据它们所连络的脏腑的阴阳属性而分为阳经、阴经等等。
2、人体生理功能与阴阳
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关系的结果。人体进行生理活动时,阴阳的运动是相对平衡的。
举个例子,以脏器组织和功能活动而言,人体的脏器组织属于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属于阳,二者互相依存。生理活动以脏器的物质代谢为基础,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如果人体的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出现中医学所说的“阴阳离决”,人的生理活动将不再进行,生命就会终止。
(四)阴阳学说怎样解释人体的疾病?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因为人体局部或全身的阴阳平衡被打破所导致。阴阳失调的表现形式很多,可归纳为阴或阳的偏盛或偏衰,我们统称为“阴阳不和”。
自然界环境中,如果某事物的某一方面属性过强,就会转变为对人体有害的邪气。比如说,温暖的气候可以温煦人体,令人体气血运行畅通,但如果天气过于炎热,就会耗伤人体的津液,夏天中暑就是很好的例子。
自然界的邪气侵袭人体,人体的正气与之抗争,邪正相争的过程就是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如果正气战胜了邪气,那么疾病就会逐渐痊愈,如果邪气战胜了正气,那么疾病则会进一步地发展恶化。
具体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主要概括为阴阳偏盛、阴阳偏衰两个方面来阐释。
1、阴阳偏胜
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意思就是说,在邪气的作用或者人体本身处于亢奋的状态下,导致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阴偏盛,过于克制阳,则阳就会出现问题,身体变现出一系列寒的征象;同样阳偏盛,阴就会有问题,身体表现出一系列热的征象。
2、阴阳偏衰
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中医也叫阴虚或阳虚。这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素问.调经论》中指出:“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由于阳虚,不能制约阴寒,阴寒相对偏盛,就出现虚寒的征象;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阳相对偏盛,出现虚热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偏盛或偏衰虽然都表现出寒热的征象,但是它们的本质是不同的。偏衰时人体是虚弱的,而偏盛则是在另一方不虚弱前提下的亢奋状态,所以偏衰是表现出来的寒热不如偏盛时的强烈。
(五)阴阳学说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既然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是因为阴阳失调,那么对于任何疾病,无论其病情如何复杂多变,都可以用阴阳学说来加以诊断。
中医诊断疾病有句话,“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意思是说判断疾病要首先要分清它的阴阳盛衰状况,对于望闻问切所采集到的病情资料,先要辨别出它们各自的阴阳属性,然后概括出整个疾病证型的阴阳属性,指导相应的治疗和用药。
下面我们从诊断和用药两个方面来看:
诊断方面,在病史资料里,望诊见面色红润鲜亮者属于阳,晦暗无光泽者属阴;闻诊听声音洪大响亮者属阳,语声低微断续者属阴;不同的脉象也有阴阳之分等等。不同的症状的阴阳归属共同决定了证型的阴阳属性。
阴证和阳证又分别使用不同的药物。
阴阳学说指导用药原则,比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什么意思呢?对于阳盛所致的实热证,用寒凉药物来清热;对于阴盛所致的寒实证,用温热药来祛寒。
就像热了要吹风,冷了要加衣的道理一样,虚了要补,实了要泻,阳虚补阳,阴虚补阴,阴阳都虚就阴阳双补。
具体的药物也有阴阳属性,一般来说,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味酸、苦、咸者属阴,味辛、甘、淡者属阳;具有收敛、沉降作用者属阴,而具发散、升浮作用者属阳。认识到了这些,我们在用药的时候也就有根据啦!
阴阳无处不在,它指导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指导着中医认识治疗疾病的整个过程,渗透在整个中医体系里,它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中医体系的灵魂。
下期预告——
五行学说:什么是五行?五行包含了哪些内容?五行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五行学说又是如何构建中医世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