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信念只是一个牢笼
文/蔚兰
有时,在一家人共同吃饭的餐桌上,也可以体悟到不少人生智慧。
我们这个地方是俗称的“花鼓之乡”,有很多老年人都是花鼓戏的粉丝。午餐时,父亲讲起前一天看的花鼓戏《秦香莲》,说其中有一句台词让他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看来这富贵真是害人”。说到这句台词,还是要介绍一下《秦香莲》的剧情。贫妇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赴京赶考,高中状元,被当朝皇上看中,选为附马。秦香莲带儿女赴京寻夫,反被陈世美追杀,满怀悲痛、怨愤之情,找到包文拯包青天申冤告状,也因此有了这句台词。
看戏,心有戚戚,甚至唏嘘落泪,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不过作为一个女儿,从父亲的话里行间,引发的却是一个哲理性的思考:为什么我的父亲,一生始终活在一个较为贫困的生活状态?
其实和同龄人相比,他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有才华的人。虽然读书不多,但非常爱看书学习。当过会计、中医,都是靠自学。
后来凭自己的努力,还当过一个镇办小厂的厂长,做的还挺不错。然而因为为人耿直,说话又不圆融,得罪了有点权势的干部,所以被迫离开。后来他一直在外打工,干任何事情都没有长久,所以说辛劳一生,也没有积攒下多少金钱。
我知道那句台词之所以让父亲印象深刻,正是因为他内在有深深的共鸣:富贵害人。其实父亲平时的言语中就一再透露这样的信息:当官基本上是靠吹牛、拍马、裙带关系上去的。有钱人嘛,也是在坑蒙拐骗,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我虽然没钱没势,但我没做什么坏事,活得很清白、干净。
如果一个人潜意识中认为富贵害人,贫穷的人在道德层面很高尚,那么即使他的头脑很想去挣到钱,也会在现实中存在着诸多的阻碍,所以父亲一生基本上就是在体验物质的贫困。
我父亲的这些信念代表着许多底层百姓的思维模式。不能说全然不是事实,但至少是以偏概全,比较狭隘。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执着于一点,却以为是全貌,从而形成一个错误的信念。然后又用错误的信念来指导人生,又怎么可能到达一个较为顺遂、如意的人生境界呢?
当我看到父亲这个信念模式对他生命的影响时,我笑问:“爸爸,如果说富贵害人,那么秦香莲为什么要去找包公这个贵人去帮助他呢?从这个层面来说,贵难道不是在助人吗?”
这时女儿也在一旁发表意见:“那马云也很有钱,他做了好多帮助别人的事情,有了钱,他还可以有能力去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支持国家的战略布局,比如说“一带一路”。呵呵,我倒希望富贵能来害一下我!”
爸爸听到这里,一时无法回应。妈妈说了一句话:“没钱的人,就总说富贵不好,都是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越说越没钱。”
其实父母这一辈人,有他们的时代局限,特定的生活体验,贫穷、匮乏已经成为了生命的主色调,想要改变,已经很难。不过往深处一想,他们辛劳一生,将子女哺育成人,年迈力衰之年,仍将自己零落成泥,依然在给予儿女生命的滋养。更重要的是,他们以自身经历为我们的人生镜像,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照见自己,扬长避短,从而更改潜意识中的负面信念系统,不用再去重复他们贫穷、匮乏的人生体验。
从这一点来看,我感恩我卑微而伟大的父母。
很多人在成长之时,会觉得原生家庭给自己造成很多的伤害,很多的禁锢,但事实上,只要我们不停歇地往前行进,一定可以超越那些伤害、禁锢。并且从更高的意识层面观察,那是另一种形式的恩典,可以让我们的生命疆域得到更大的拓展,灵性层级得到更大的提升,更有掌控命运的主动性、能力与能量。
阿富汗诗人鲁米有一句诗特别让我震撼:“我们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
我们都活在一个表相的自由之中,只有学会向内观时,我们才明了自己事实上是一个被无数的信念系统缠缚着的无明囚徒。只有逐渐用智慧去观照,剪断这些早已不合时宜的信念系统,我们才可以在人世间,得到真正的解脱,真正的自由!
只有到那时,我们才可以冲出牢笼,扇动上天早已赐予我们的灵巧双翼,在天地之间自由自在地翱翔,体验到无拘无束的喜乐![转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