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七月,连降大雨,辽河暴涨,运粮船队从辽口(辽宁省营口市,辽河注入渤海处)直抵城下。大雨下了一个多月不停,平地水深数尺,魏三军恐惧,打算迁移军营,司马懿下令军中:“有敢说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抗命令,被斩,军心这才安定。
襄平城中仗恃有洪水保护,出城打柴放牧,泰然自若,诸将又想去攻击那些打柴放牧的人,司马懿不许。司马陈珪说:“从前攻打上庸,八支部队同时进发,日夜不停,所以能用十六天时间攻下坚城,斩杀孟达。这次远征而来,反而更安闲迟缓,我私下感到疑惑。”
司马懿说:“孟达兵少但存粮可支撑一年,我军将士四倍于孟达,但粮食不能支持一个月。以一个月攻打一年,怎么可以不快速?以四个兵士攻击一个敌人,即使丧失一半而能够攻克,都应当去做,所以不顾死伤地强攻,是与粮食竞争啊!
“如今敌众我寡,敌饥我饱,何况雨水如此之大,要攻城也没法攻,着急什么呢?自打从京师出发,不担心敌人进攻,只怕敌人逃走。如今敌人粮食就要耗尽,可是我们的包围还没完成,这时候去抢他的牛马,打他的樵夫,这不是撵他们走吗?用兵是诡秘之道,要因事而变化,贼军仗着人多,又有大雨,所以虽然又饥又困,还不肯投降,我们应该示弱,让他们安心。如果因贪图小利使他们惊吓逃跑,这不是正确的做法。”
朝廷听说大军遇到雨季,大臣们都想要撤军。皇帝曹叡说:“司马懿有能力临危控制事变,捉住公孙渊,指日可待。”
雨停了,司马懿随即合拢包围圈,堆土山,挖地道,做盾牌,造楼车、冲车、云梯,昼夜攻城,矢石如雨。公孙渊窘急,粮食吃尽,开始人吃人的惨剧,死者众多,其将领杨祚等投降。
八月,公孙渊派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来见司马懿,请求解围退兵,如果同意,公孙渊君臣将捆绑自己,出城投降。司马懿命斩来使,用檄文通知公孙渊说:“楚庄王包围郑国,二国是平等的列国,宋伯尚且自光着脊背牵羊出城迎降,我乃天子上公,而王建等居然要我解围后退,他们懂礼貌吗?二人老糊涂,传达你的话,却不能正确表达你的意思,我已经替你把他们斩了。如还有请降之意,就另派年轻有明快决断的人前来。”
公孙渊再派侍中卫演,乞求定一个日子,送儿子为人质。司马懿对卫演说:“军事大要,就五种情况: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守不住则走,另外两个,就是投降与死亡而已。公孙渊不肯自缚面降,这是决心去死,不必送来人质!”
八月二十三日,襄平城陷落,公孙渊与儿子公孙脩率数百骑突围,向东南方向逃走,魏军急速追击,在梁水岸边斩杀了公孙渊父子。司马懿进入襄平城,诛杀公孙渊政权公卿以下及军民七千余人,尸体堆积成山,再以土覆盖,称为“京观”。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全部平定。
公孙渊和儿子公孙带领数百骑兵从东南突围逃走,魏军急忙追击,在梁水岸边斩杀了公孙渊父子。司马懿既已进入襄平城;诛杀城中公卿以下官吏及兵民七千余人,积尸封土,筑成“京观”(京观,是带有巫术意味的行为,用于炫耀武功和震慑败者)。辽东郡、带方郡(朝鲜沙里院城)、乐浪郡(朝鲜平壤市)、玄菟郡(辽宁省沈阳市),四个郡全部收复。
公孙渊将要反叛时,将军纶直、贾范等苦苦劝阻,都被公孙渊诛杀。司马懿于是为纶直等坟墓封土加高,显荣他们的子孙,释放了为朝廷所立而被公孙渊囚禁的叔父公孙恭。中原人想要返回故里,听任自便。然后班师回朝。
【点评】
公孙渊集团彻底覆灭了,司马懿平辽东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他的杰出军事才能,堪称我国古代军事史上远征战役的典范。
在战争之前,司马懿对战事走向的预判精准,,对于人性的洞察深刻,可谓是“知己知彼”。
在战事过程中,他首先避实击虚,佯攻辽隧,主力直奔公孙渊首府襄平,调动辽隧守军卑衍回来解围,结果魏军大胜,乘胜进围襄平。正如《孙子兵法虚实篇》所言:“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在围城过程中,司马懿有示弱,有坚韧。示弱是为了稳敌之心,以便合围;在大水中坚持不后撤,这种坚韧是知道胜利就在坚持之中。同样是面临的一场大雨,当年毋丘俭无功而返,司马懿却是凯旋而归,将领的战争素养高下立判。
其实,以上说的战争过程中的事情,还是表面的打打杀杀,我们发现,司马懿历次打胜仗,背后有一个重要秘诀,这个秘诀就是把粮草研究得非常明白。他懂得,打仗其实是在打粮草供给。
不说他过去和诸葛亮的争锋焦点如此,就拿这次而言,他说出和打孟达不一样,孟达粮多,我方粮少,所以必须急攻;而面对公孙渊,则是敌众我寡,敌饥我饱,所以不用急,等对方弹尽粮绝,就会不战而胜。结果真是如此。
平定辽东让司马懿在魏朝的声望达至顶峰,继位于曹叡的新皇帝曹芳(辽东刚平定,曹叡就驾崩,养子曹芳继位)称其:“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內”,并迁为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