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为止,高三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但我还是没习惯单休的日子,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周日一天,晚点起床,吃点东西,然后备课,再搞卫生,做一顿饭,睡一会,写写日记,然后一天就没了。
为了完成那个“学习强国”的党员学习任务,我打开了那个app,看理论实在看不下去,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党员。后来,看那个《感动中国》的节目,我觉得我还能看下去,确切说,是听下去,因为我没有时间和精神看。于是,我就一边备课一边听。我的这种一心两用的本领很差,所以,我错过了很多细节,只大致知道了每个人物的故事。从前几天到今天,我把这个节目从2018年到2015年这四期都听完了,也有很多感动,多次都哭了。
或许是出于数学老师善于找规律的职业病,我找到了中央电视台寻找这些人物的原则:每一期都有一位科学家、一位医生、一位老师、一位少数民族人士、一位来自农村的人物、至少一位军人,这些获奖者一般都是牺牲或重伤或重病或死里逃生的人,只有少数是尚且健康的人,但都付出了其他沉重的代价。于是,领奖者一般都是代领。
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节目,如此挑选代表,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总觉得,为什么一定要等到付出了健康和生命的代价才感动中国呢?那些人,在死之前,都不会想到自己会上这个领奖台,也就是说,他们的坚持和信念一直都很执着,他们的初心都很纯净,他们之前的坚守和为人处世,应该有无数个感动人心的时刻,为什么要等到他们无法感知这一切的时候才给予这个荣誉呢?我真的无法理解。但我能理解这些英雄的选择和坚持,足够执着,信念坚定,追求完美,如果按照精神科医生的诊断标准,估计他们都有病吧?他们确实不是“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