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时候,多数在于看,如果开口朗读,又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呢?本文就是介绍了读书的声调法则。
一天,大文约上几个小伙伴一起去法华寺找王老师,法华寺离市区不远,几个小伙伴们带上一天的干粮就出发了,一路上有说有笑的,不一会儿就来到寺院的门口了。
还没进门,就听见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起初还以为是寺中的僧人在念经,仔细听一下,才听出这是王老师的声音,声音从东阁传过来,大家就不需要问路了,顺着声响找到了王老师所在的房间。此时老师正在高声朗诵,看到自己的学生过来拜访,匆忙放下手上的书。大伙互相打过招呼之后,同学们都很好奇,老师究竟在读什么书?老师拿起给大伙一看,大家都觉得奇怪了,这不就是自己平日上课的教材,为什么老师读得那么起劲呢?老师解释说平时教大家的都是教义上的,文字上面都通了,唯独在朗读方面未曾费过力气,所以趁着假期,在这方面多下下功夫,等下学期开课了,再教授给大家。
这书本上面的内容,多数在于看,如果加上朗读,心眼耳口并用,理解方面自然会深刻一些。王老师一边说一边拿起教材,上面有圆圈,交叉,打钩等符号,都用红笔标记着,不同的符号代表着语气的不同,在一些庄重,敬畏,仁慈,沉郁,疑惑的句子中该缓慢,在惊愕,确信,愤怒,恐怖,怨恨的句子里面该急促,还有则是一些段落需要高低错落,有些则需要前后缓急,有些则要语气强弱变化等等。
讲解完之后,王老师就把教材拆开几部分,分发给同学们,让大伙自个领会,同学们依照老师说的,在寺院里揣摩仿读,日光从树叶空隙中射下,各人的衣服与手上的纸片动荡着碎小的涡影。大伙都聚精会神,不知不觉中,寺中已传来晚课的钟声, 同学们都意犹未尽,只是时间不早了,回去还要走好几里路,王老师也要开始晚课了,大伙就向老师告辞,到了寺院门口,老师微笑挥手告别鞠躬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