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商业访谈节目《跨界见真章》第二季在CCTV-2央视财经频道播出。这一次,节目组邀请到了知名相声演员、“嘻哈包袱铺”创始人高晓攀,畅谈他从演员跨界成为创业者,并在商业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行的创业经历。
有极速蹿红,也有一夜危机
2008年,23岁的高晓攀成立了自己的相声团体“嘻哈包袱铺”,第一次从一名相声演员转换成一个团队创始人的身份。
尽管当时的相声市场竞争激烈,高晓攀还是找到了一条突围之路。“嘻哈包袱铺”在演出中加入了时下流行的网络词汇;还大胆使用灯光、舞美。“相声剧”的全新形式,迅速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嘻哈包袱铺”成为了当时北京最火爆的相声剧场之一。鼎盛时期,“嘻哈包袱铺”曾在9个月里实现超千万元的收入。
然而就在2014年,高晓攀的一位合伙人突然出走,并带走了半数演员,导致“嘻哈包袱铺”元气大伤。同年,相声行业进入洗牌期,北京过去的50多家小剧场骤减到21家,整个相声市场一片颓势。高晓攀和“嘻哈包袱铺”也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危机
2015年,高晓攀参与电视节目《欢乐喜剧人》的录制,希望能通过电视宣传带领团队走出低谷。但事与愿违,这档节目并没有给高晓攀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而与其同时,德云社和开心麻花这些国内顶级的喜剧团队已经开启了专业的运营管理,这也给高晓攀带来了新的启发。
引入资本:当相声变成一门生意
2015年5月,“嘻哈包袱铺”获得宋城国际的A轮融资,成为国内首家获得融资的相声剧场。这笔融资给“嘻哈包袱铺”带来了生机,也宣布它正式进入了资本市场。
作为管理者的高晓攀给“嘻哈包袱铺”制定了新的商业模式:以剧场作为基础,通过平台化的形式壮大品牌,吸引优秀的演员加入;重建创作制度,鼓励原创作品;筛选优质作品,实现从艺人经纪到网剧、再到大荧幕电影的深度开发。在高晓攀的这套商业模式中,内容创新始终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在这一环上,高晓攀需要找到一个跟资本市场共洽的相处之道。
资本的要求是快速获利,而以往的“嘻哈包袱铺”却是一直凭借精雕细琢的内容创新能力俘获市场认可。
“面对这样的矛盾点,你会做出改变吗?”主持人章艳问道。“不会,创作就是要稳扎稳打。”高晓攀笃定地回答道,“我觉得做相声,你就把相声的故事讲好。要高度尊重这门艺术的表现形式。”
“嘻哈包袱铺”成立至今,高晓攀一路摸索,想要把相声这门传统艺术变成一门真正的生意。但当他聊起商业逻辑的时候,还是能看到那个剧场小先生的初心。
商业管理与人情的冲突
为了规范化地管理团队,高晓攀在公司内部开始实行KPI考核制度。但对于相声演员来说,这种严格的数据考核违背了这个行业一贯的人情标准。
“因为我们会有评分。有些我认为他的相声说得特别艺术,表现也很好,但是观众不买账。有些人台上信手拈来,听着就是在讲笑话,可他能卖票,这是市场行为。”说到这里,高晓攀显得有些无奈。他也由此意识到,很多时候市场的选择跟演员的艺术水平并不能划等号。
作为经营者,高晓攀需要快速的资本回报。但同时作为一个相声演员,他也清楚作为演员的不易。两种身份的冲突经常让他陷入管理的困境,却始终找不到平衡点。
2017年,高晓攀签约喜天传媒,在管理者和相声演员的身份之外,又增加了一个明星艺人的身份。他想通过把自己转型为全能艺人,来带动“嘻哈包袱铺”品牌的发展。
节目中主持人章艳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创业者,你这么努力,最想得到的是什么?”“融资上市。”高晓攀回答说,“我希望在相声历史上,能够写下‘嘻哈包袱铺’的名字。”
以相声为首的传统艺术跟资本市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泾渭分明。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相声团体向专业的娱乐公司转型,相声演员们走出小剧场不再是个人的“走穴”行为,而是一门正正经经的生意。高晓攀带领“嘻哈包袱铺”完成融资,进入资本市场,完成了相声团体商业化运营的第一步。但这些举措是否真的可以帮助“嘻哈包袱铺”遇到下一个“鼎盛时期”呢?我们拭目以待。
下一期节目中,知名歌手、音乐制作人、纽班文化创始人胡彦斌将做客《跨界见真章》,讲述他从歌手跨界到音乐教育领域的创业故事。
4月20日晚22:46,锁定CCTV-2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走进胡彦斌的“跨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