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夫子闲云
如何突破自我,就像是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狩猎回来时思考的问题,只是当时围绕的是生产力的问题。而现在对于一愤世嫉俗的青年来说,这个命题则更多围绕着情感和价值了。
最近开始取消关注手机的订阅号,关于情感类、价值类、励志类的小散文的手机公众号,当然不是因为文章写得不好。相反,当初关注这类公众号,就是因为在碎片化的时间中读一读这简短的文章,能够感受到其中传递出的普世价值观,当然包括心灵鸡汤。但是,起初阅读扑面而来的小清新之风在泛滥的公众号里形成了一股小飓风,让人眩晕。其模板化之严重不仅让本来的清新之感消失,内容也变得参差不齐,索然无味。这种小故事+小哲理的模式,且不说里面故事的真亦假,其表达形式也如同赤潮一般,在蔚蓝的文字海洋中像过度装饰一般。就像周国平教授所言:“我不否认生活中有一些称得上美丽的小遭遇和小场景,使人产生某种温馨的感觉,可是,人生有其更深刻亦更严峻的一面,社会也有其更复杂亦更冷酷的一面,而这类小散文的泛滥明白无误的昭示了一种逃避。”
作为编辑而言,迎合大众口味,获取浏览量和阅读量无可厚非,但作为一名写作者而言,在读者面前卑躬屈膝,将写作功利化将是文学界的悲哀,更是写作者的悲哀。
正是:
问佛缘何有嗔怒,佛前常伴荷与竹。
世间纷纷常扰之,难在书前做学生。
古来花前有渊明,带月荷锄听鼾声,
常踱山前隔两耳,不问方圆与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