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提到过年,对于大人和小孩来说都是一件喜庆的事。
对于大人来说,忙了一年了,哪怕这一年收入不行,生活也没那么多喜事,但是过年就是喜事。记得小时候,对于全家人来说,过年就是天大的喜事,三十晚上连作业也不用写,刚开始家里条件不好,连春晚都得到邻居家去看,可即使这样,也很开心,大人在一起说话聊天打麻将喝酒,此时此刻,全世界再美好的事,也不过如此了吧。
后来,渐渐长大,家里情况逐渐好转,逐渐有了电视,饭桌上的食物种类也慢慢多了起来,随着年纪的增大,开始有了想法,有了心事。再后来,想法越多,心事越重。
从和弟弟分糖果开始,小时候父母觉得作为姐姐,应该让着弟弟,于是一直照做,哪怕自己很想很想吃,但还是按着父母的说法,大多数留给弟弟,弟弟挑完了再拿,不管吃什么好吃的,总要想着父母和弟弟,就为了父亲的一句夸奖。
小学的时候,当时整个的经济条件都不好,所有的书只有学校发的课本和配套的练习册,所看到世界只是书上描绘的,看到的母亲都是慈祥和蔼可亲,父亲都是眼里中透着浓浓的父爱,但是现实中的父母一天忙的脚不沾地,永远有干不完的活,关心则变成了”作业做完没“,”上课有没有认真听讲“等等,只有做好这些,才会得到父母”这才是好孩子“一句夸奖。
于是,无论父母提出什么样的要求都会尽力去做,哪怕放学后很想去玩,为了那一句奖励,也会一直在家学习,但跟当时的同龄人比起来,可能也算一种幸福吧,因为其他小伙伴放学后都会被父母要求去干农活,所以,从小性格就比较孤僻,也比较自卑,久而久之,不管是学习还是说话都会想着要讨父母开心。
后来上大学离家远了,暑假没回家,从电话里感受到母亲的思念,突然觉得自己也是被爱的。但是当后来弟弟考上大学离家后才发现,自己所谓的那点爱微不足道,父母时刻关心着弟弟是否吃饱穿暖,哪怕一天打一个电话,但弟弟经常好长时间不打电话,于是他们开始找我抱怨,我只能一个个去劝解。
工作后更是没时间打电话回家,于是打电话的次数越来越少,只有过年才能回家待稍稍长一点时间,这个时候父母会做各种好吃的,都是平常他们舍不得吃的东西,觉得都是好吃的,会应给你塞,但殊不知我们平常工作在外面基本什么都吃过,当然指的是各种风味小吃之类的,不包括那种很高大上的,于是一家人相亲相爱,其乐融融。
今年是结婚第一年,疫情的原因不能回家,按照老家的风俗,过年前要准备很多过年的吃食,母亲早早的准备好,念叨着我吃不到,于是特地快递过来,就为了尝一口家里的味道,但由于年前太忙,没顾得上给家里置办年货,想着趁最后几天空闲给家里买点东西,但好像变成了交易。
突然会觉得很无助,谁又有错呢?作为子女,想着给父母买点东西,作为父母,寄一份对孩子的关爱,可怎么看着就像一份交易呢?过年又是过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