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殿前欢】
大都西山
冷云间,夕阳楼外数峰闲。等闲不许俗人看。雨髻烟鬟,倚西风十二阑。休长叹,不多时暮霭风吹散。西山看我,我看西山。
这支小令描写了日暮时分大都西山风雨骤来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悠然自适的情怀,表现了其高洁超逸的品格。“冷云间,夕阳楼外数峰闲。”作品一开始,便写到滚滚乌云从天边涌来,冷气飕飕,直逼楼外的西山。这就为下面写骤雨张本。风起云涌,遮蔽山峰,本是极为普通的自然现象,但是作者通过一个“闲”字,把西山人格化了,使其有了人的性情与好恶。西山本来在夕阳之下悠然安坐,优哉游哉,这下乌云密布,笼罩山头,按说应该是大煞风景了,但下面一句,作者笔触一转,“等闲不许俗人看。”带出了乌云蔽空,山雨欲来的原因,原来是西山自己和乌云早已约好,拒绝俗人赏玩,它在期待那种超凡拔俗、超逸旷远之士来做知音,以真正地欣赏自己。“等闲不许俗人看。”一句实际上是全篇之骨,表面是写出山的好恶,实际是寄托了作者那种高雅超迈的追求。“雨髻烟鬟,倚西风十二阑。”这两句写滚滚乌云,弥漫西山,便召来了急风骤雨。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把濛濛烟雨比作西山的鬟髻,奇绝妙绝,这样西山就像一位含羞少女,烟雨更为其增添了几分娇娆。然后,西山苦苦等待的知音终于出场了,一位高士在风雨之中登上高楼,而且独倚十二阑干,远眺山景,却不禁喟然长叹,为不能领略西山真面而苦恼,为这凄风苦雨而抱怨。但就在此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休长叹,不多时暮霭风吹散。”西山似乎看出了高士的心思,马上对其好言抚慰,劝他莫长叹,因为稍后就会雨住,而且强劲的西风会吹散沉沉暮霭,漠漠烟云,还西山以本来面目。这两句活泼风趣,以山的口吻写出,不仅强化了前面赋予西山的人的性情,而且点明了人与山的心灵相通。
最后两句,“西山看我,我看西山。”这是作者假想在风雨过后,西山打扮得更为明净鲜丽,以全新的面貌来迎接这位难得的知音。那时,西山与高士两两相对,默默无言,却胜过千言万语,因为西山厌弃丑恶的俗人,而这位高士正好是高风跨俗,山与人心心相印,达成默契,所以才有了高士与西山,“相看两不厌。”
这支小令在元曲中甚为别致,全篇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西山以人的性灵情趣。处处写山,又处处写人;明写山的好恶,暗写人的品格。拟人的运用使得全曲生动活泼,充满意趣。另外,比喻奇特巧妙,传神地写出了烟雨的形貌和西山的情态。最后,这支小令语言直白酣畅,风格兼有豪迈与清雅,不愧为小令中的上乘之作。仅凭此一首,足以使作者传世扬名。
【注释】(1)等闲:随便。
(2)暮霭:傍晚的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