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出差之余,参观李鸿章故居。在飞檐峭壁的深宅大院之中,陈列了无数珍贵的史料和实物,展示了这位晚清重臣“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风云变幻的一生。
在这个结构严整、雕龙画柱的晚清江淮官宅之中,一幅幅对仗工整、寓意丰富、脍炙人口的楹联随处可见,且大多都出自李鸿章本人之手。虽光阴荏苒、时过境迁,在那个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这些苍劲的笔触,成为我们了解笔者最真实的素材。
1.提携乡党的淮军之首
李鸿章以淮军起家,随着其官职的升迁,淮系势力也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中国近代最具实力的政治集团。其成员包括李瀚章、李经楚、李经方等家族成员,也包括盛宣怀、丁汝昌、刘步蟾、谢葆璋等乡党旧部,涉及军政外交、文化教育诸多方面,客观上讲,他们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鸿章自然明白,其显赫的战功背后,是无数淮军将士的浴血拼杀,为此李鸿章奏请清廷敕建纪念淮军阵亡将士的昭忠祠,提联:“薮泽众归墟,淝流其后,江流其前,遥瞻玉座凌风,作镇旧传天帝女;湘淮两新庙,君山在南,姥山在北,同挽银河洗甲,升香长颂水仙王”,联中寓意山水美景、天帝女与将士们相伴,君姥两山挽起银河为将士洗铠甲,并升起高香颂扬将士们的功劳,体现了对阵亡淮军的颂赞和祈福。
此外,李鸿章还多次为家乡会馆题联。比如,为北京化石桥桐城会馆题:“先辈声名传天下,后来兴起望吾曹”,体现了对家乡先辈的敬仰、对后辈的鼓励。还比如,为杭州安徽会馆提写的楹联“安得广厦千万间,庇天下寒士;愿与吾党二三子,称乡里善人” ,用典精当、意工情切,这些楹联都刻画了一个注重乡情、怀念旧谊的李鸿章。
2.师夷制夷的洋务领袖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力主洋务,修铁路、通电报,创办军用和民用企业,大力培养新式人才,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其中,组建北洋水师是李鸿章最为得意之作。
据说,李鸿章在参加完一次北洋水师的校阅之后,感慨这支亲手组建的海上劲旅,提笔写下一联:“万里天风永靖鲸鲵波浪,三山海日照来龙虎云雷”,联中将北洋水师比喻为可驾万里天风的神兵天将,永远平定“鲸鲵”等海怪制造的惊涛骇浪,铁甲战舰上的惊天炮声,势如三山海日、声如引来的龙虎云雷。这恢宏的气势听来都觉心潮澎湃,后来这副楹联被挂在了刘公岛海军公所的大门上,虽然仍然没有挽回全军覆没的厄运,但却展示了李鸿章兴办洋务以求稳固疆防、抵御列强的夙愿。
3.孔孟理学的卫道之士
作为“一家三进士”,科举出身的李鸿章,其秉承的儒家卫道思想是深入骨髓的。在李府的福寿堂正前,就贴有一联:“博览群书精虑众艺,卒心载德济义输忠”,前半句讲的是要多读书多学艺,后半句讲的是要修身立德、爱民忠君,可谓李家之家训,满满的忠君爱国儒家学说。
在科举制度下,博取功名是读书人毕生的追求,李鸿章也不例外。在保定直隶总督府,两边的楹柱上留有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题写的楹联:“昔为畿辅,今控严疆,观政得余闲,一壑一丘亲布置;近接太行,远临渤海,豪情留胜概,亦趋亦步许追随”,看上去那么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在荣升为文华殿大学士、官至一品大员后,他自撰一副楹联:“已无朝士称前辈,尚有慈亲唤小名” ,自得之形,气盛之意,掩抑不住,尽显联中。
4.能屈能伸的心学大师
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物必然要有大人物的气度。
1884年中法战争前夕,朝廷中主战派和主和派相持不下。李鸿章力图避免战争,被抗法人士罗列了“六可杀”理由。李鸿章很是胆怯,赶紧闭嘴,并自撰对联一副:“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后来这幅自嘲联流传甚广,被誉为李氏的“内春功”。
此外,李府中,李鸿章题写的“大海有真能容之度,明月以不常满为心”“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都体现了他人情练达、精于世事的道行。
当然,最出名的要数中堂大门上那副“天天快乐”联:“享清福无须为官,只要囊中有钱,仓中有粟,腹中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祁大年无须服药,只要体无疾,心无忧,便是地上神仙”,联中写出了一个始终处于权力漩涡中心的老人,在浩尽劫波、沧海桑田后的通透感悟。
5.清廷眼中的柱石之臣
最让李家自豪的,还是李鸿章70大寿时,慈禧太后赐赠的楹联:“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河山锡大年”,联中,慈禧将李鸿章比为华夏之栋梁、朝廷之良辅,“带砺河山”寓意江山永固、也寓意李鸿章的爵位功勋永固,由此赐福李鸿章的“大年”高寿,这已经是相当高的评价了。
此外,光绪帝也送来了贺寿礼,御笔所赐“钧衡笃祜”四字,悬于李府前厅门楣。其中,“钧衡”比喻国家宰相一类重臣,“笃”是厚的意思,“祜”是大福,意思是李鸿章官显福厚,以褒奖他对大清帝国的功绩。
李鸿章自嘲自己是大清朝的“裱糊匠”,自己顶着骂名,练兵勇、平起义、建海军、办洋务,做了一辈子事情,都不过是为大清朝这座将倾之厦裱糊纸墙,看着还行、一捅就破,根本见不着什么希望,可他仍然竭尽全力苦撑危局,确实值得敬重。
最后,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赔上了一条老命,至死仍言“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读来让人唏嘘感慨,惜其之才、悲其之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