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相信中华儿女没有不喜欢的吧,我们也被称为龙的传人。世世代代对龙的印象都是充满传奇色彩的。龙的形象是“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中国“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古代皇帝也都是龙袍,龙椅。
龙在中华是神话传说中的奇珍异兽,象征着祥瑞。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信奉的祖先;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
直至21世纪10年代,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始于汉唐,一开始叫做“龙灯”人们用布或纸做成如龙形状的灯,每逢重要的节日或者婚嫁等等大日子都会有很多青年举起龙灯,伴着锣鼓节奏,串村走寨的表演,祈求龙带来的吉祥平安。
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舞还有一个小故事
龙舞里有种舞叫“九龙舞”九龙舞的龙是龙王的九个儿子。楚国屈原在汨罗江投江后,洞庭湖龙王不让这个忠魂返回人间。但是屈原很受老百姓的爱戴,每逢端午节都要驾起龙舟,打捞屈原忠魂。但是龙王仗着权势不予理会,于是龙王的九个儿子在洞庭湖掀起巨澜,迫使龙王将屈原忠魂送还人间。为感念九龙义举,再现壮观景象,平江姚氏族人始创“九龙舞”
龙舞的表演场地是城镇广场,社区,区域较大的地方。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为:“请龙”、“出龙”、“舞龙”和“送龙”。民间有“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耍小龙,青壮年舞大龙”的说法。舞龙人数少则一人舞双龙,多则百人舞一大龙。
“龙舞” 作为“龙文化” 艺术的代表.是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创造出来的代表中华民族、中国文化、华夏精神的象征。“龙舞”是以一种崇高的美和神奇的美传达行人们内心的愿望和希冀,表现着人们对龙图腾、对生命、对宇宙的崇拜,龙文化既体现了“天人和谐”的文化内涵, 也体现了华夏人民继承与发扬的民族精神, 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