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立储不能自主,又不让文官快活——两者相戕,外患得利,悲情开始于1587年

万历皇帝的故事,在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以及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中已经屡见不鲜。

围绕其祖父的大礼议事件(嘉靖皇帝为争父母的名分问题)还有其叔祖正德皇帝明武宗的豹房事件,还有出兵北伐、亲自南征实则巡幸江南等举动,其实初看只知皇帝无道,但是细看,何尝又不是文官集团以及党派征伐的名缰利锁,故步自封,画地为牢,不可自拔?

从千古圣贤王阳明的差点因党派斗争的死掉。在追溯几百年到北宋时期苏轼因为几句写龙的诗歌被扣上忤逆的罪名,而差点在黄冈因乌台诗案而人亡政息。在往后到精忠报国的一代名将岳飞的莫须有。

可见一个英明的王朝,其君要贤明,其臣僚也要贤良。

而反观明朝在中后期,皇帝和文官集团的彼此不和谐、不信任,其为祸日深。

自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他是以开国之主,谋定江山,然而强力法治国家,他年幼家贫,父母丧亡而无钱收尸。所以他经历过民间疾苦,又深厚贪官污吏所害,他这样强力纠偏。这在明朝消灭北方元朝时期是可以有效施行的。

然而随着王朝迭代,在其子孙后代经手治国时,经历到明英宗时刻已经是国库充盈,所以帝王也有了可以挥霍的资本,毕竟国家承平日久。

而明朝的勾栏瓦舍逐步在民间兴盛,其小说源流足可见民间已经是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掠影。

但是,还执行老的一套政策,就显得不合时宜。以致官员收入不够,就想着徇私,而保障其物质生活的充实。

这种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谈及,而官员只好用火耗、冰敬等予以敷衍。实则就是逐层盘剥。

此种风气一开,腐败必然滋长。如伟大的时代弄潮儿张居正先生都不能幸免可见一斑。

还有万历皇帝又因为子嗣的问题,立储的问题跟文官集团不对付而又没有调和之术。那么这种愿望不能实现,而且对文官集团的整体失望,并且他自以为亲算了其老师张居正之后就以为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扳倒张居正,后面继任者一样也有诸如此类的要求。

所谓,人有明也有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万历皇帝自己也有七情六欲,而且他也有跟前代君王一样的诉求。那就是即便是长子朱常洛,他还是希望他宠爱的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继承大统。

然而,他的消极怠政,以为可以抵抗文官集团,殊不知,文官集团的这些官员也都是普通士人,十年寒窗,数载艰难而只求一朝“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却被他的怠惰,跟文官集团的不睦而导致学子们升迁之路的闭塞。这实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而于此同事的内忧外患,东北后金的崛起,以及东邻日本的丰臣秀吉的强势崛起,觊觎朝鲜。还有国内的农民起义……

所以,公元1587年,看似平平无奇的一年,实则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中国未来的历史走向。而帝国以儒家孝治天下的宪政纲领,又跟帝王的私欲相互违背。然而万历又不如其先祖如朱棣敢于及时挑战权威而清君侧之名,将其侄儿朱允炆赶下王位,谁不服就诛灭九族。

一位的消极怠惰,即便是聪明如万历,却终于失去雄心大志。然而对于继承王位的长子又不想立,又不得不立。这样导致储君教育的迟误,最后成了历史上的木匠皇帝,成为笑柄。一方面,他又宠爱福王,被他封到河南的朱常洵,让他坐享其成,养尊处优。最后,在其孙子辈崇祯皇帝最后的几年,国家内忧外患。内有农民军李自成威胁北京,外有满清寇掠东北,直逼京畿……

不多久,李自成就攻陷凤阳掘朱元璋祖坟。

然而又兵临中原,将肥胖的福王和着福王自己豢养的鹿,一起做成了福禄宴(暨福鹿宴),实在是令人唏嘘……

然而,这就是历史。

——力 2025年10月17日 乙巳年八月廿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