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我国国内的大学先后表示,称将不再向国际大学排名机构,提供用于衡量大学排名的相关数据,也不会再将国际排名,纳入学校整体建设的目标。
近年来,许多家长拼尽全力,将之看作孩子成功的必由之路,将孩子送入所谓的名校学习,殊不知这一系列的背后都是资本的运作,是炒作的噱头,是一系列利益链纠葛的产物,是在用排名干涉、控制本应该纯粹透明的教育。如今才幡然醒悟,家长和学生们也不再盲目相信所谓的排名。
同时,学校也逐渐意识到,太重视冰冷的数字和排名,过分追求可视化指标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让学校成为了“温水煮青蛙”的状态。不需要费脑筋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不需要追求特色化办学,不需要打造优质学科,只需要考虑如何提高指标,就能通过捷径成为家长和学生心目中的“好学校”。这其实是大学变相的“躺平”。
从而忽略了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忽视了教育的内涵。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能让功利化行为之风盛行。
所谓的“国际大学排名”,其实是一种社会评价,是由几个机构对于学校提供的某些指标进行的评判,并非某些权威国家机构的评价。这些评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一所学校的教学成果、衡量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但归根结底,这些只是参考。
笔者怀十分赞同这一决定,原因有三:
一则排名依据的指标是由学校自行提供的,资料真伪难以断定。加上指标衡量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排名并不能完全衡量一座学校的实力。不少学校为了跻身排名榜单,错把所谓的数据、评判标准作为学校基础建设,学科建设的葵花宝典。
二则,国际标准未必适合国内的院校。中国发展了数千年的知识体系,是历史和实践证明过的、符合中国社会要求的知识体系,盲目追求世界排名,用不适宜自己的标准衡量和要求自己,永远也无法达标,甚至会失去自我。
三则,退出国际排名并不意味着不再国际化,也并不意味着与国际脱轨。国内大学依然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衡量标准。这不是国内大学的固步自封,恰恰相反,这是国内大学思想的解放,是国内大学摆脱功利,回归教育本质的第一步。
中国大学的未来,一定是要有自己的发展思路。随着中国文化自信的建设发展,不少大学将教育的趋势定位在“维护中华文化和教育主权,创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坚持文化自信”。不得不说中国政法大学做出了良好的表率作用,他通过行动告诉大家,“中国的大学是中国人给中国人办的,不应用国际排名作为衡量标准”。
大学比的不单单是学术成果、科学研究,作为精英的培养土地,大学享受了太多的社会福利,占用了大多数的社会资源,大学要做的事引导正确的价值观走向,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