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常识呢?
当你过马路的时候,绿灯亮起才能行走,这是常识;
当你去超市购买商品时,不可以随意打开食品进行品尝,这是常识;
当你不知想查询某个公司的电话号码时,你可以拨打114的电话,这是常识。
⋯⋯
那什么又是教育常识呢?
在李政涛教授的这本《教育常识》的书中指出,"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且最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
“通常所言的教师的基本功,来自于最基本的教育常识,这也应该是判定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
“判定一位教师及其教育活动是否有根基,是看其灵魂深处具有多少‘教育常识’的基础,更要看他的每一个教育行为细节中展现了怎么常识”。
“教育难,难就在回到常识。”
李教授的这本书分别从人性常识、教育理想常识、教育过程常识、教育内容常识、学生常识、教师常识、教学常识七个方面来阐述他眼中的教育常识,其中既有名人的格言慧语,也有经典性的教育故事,还有李教授对教育的体悟感言。
一、学会既等又奔的忍耐
“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奔’的时候,常是缺乏‘忍耐’的时候,因为‘奔’常是急切想达到目的。我们平常说起‘忍耐’,立刻就会联想到‘静止’。然而我以为静止的忍耐,并不是最难做到的忍耐。有一种忍耐更难做到,就是同时能‘奔’的忍耐。固然,在悲伤的时候不动,在不幸的时候不言,需要极大的忍耐。可是需要更大的忍耐的事,是在心中负着重压,仍不停止前‘奔’,灵魂深感痛苦,仍然勉力尽职。这是何等可贵的又等又奔的忍耐。”
看到《荒漠甘泉》的解释,让我想起,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存在着这种可贵的又等又奔的精神吗?前一刻,演员们还在为自己生活中的事情烦恼时,导演一喊开始,他们就要投入到剧情之中,或笑或哭……
二、教,是为了不教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该教到何种程度,这需要我们反复琢磨。
“最糟糕的是,因‘教’而产生的效果,一旦进入到‘不教 之时,就烟消云散。随着教 师的离开,学生关闭了学习的通道,任由教过的东西在头脑里遗忘和腐烂。这样的教育,就是人败的教育。或者说,这就是所有教育失败的根源。”
我想这个检测的标准,不仅适用于语文、数学,甚至一切以教学、管理活动都可以以此为标准。例如,班级管理之中,老师通过教育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当老师不在的时候,学生的表现就可以检测出老师的教育是否到位,学生是否能够按照要求安静自觉地进行学习。可想而知,如果是乱轰轰的班级,可见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加理管理。
那什么情况下可以不用教呢?
”当学生有了好奇心,自主去摸索、去探究的时候,可以不教了;“
”当学生有了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的时候,可以不教了;“
”当学生有了方法,能够自主选择、运用和创造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不教了;“
”当学生有了能力,得以自如应对各种困境和挑战的时候,可以不教了;“
"当学生有了习惯,不用教师催促,也无需自我刻章为之,学习如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在的时候,可以不教了。"
但是当学生没有达到以上的标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老师的教就显得很重要了。这一切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很清楚地知道学生什么东西会,不需要教;什么东西不会,需要教。只有教师明白了该教的内容和不需要教的内容,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进步。
爱因斯坦所说:“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当学生忘记为了课堂上的内容,剩下的才有价值。这是最为珍贵的东西,也是学生自己的东西。
三、教学要更加扎实
该如何做到呢?李教授给出了五条建议,分别为清晰、细节、停顿、运用、写练。
第一大源泉:扎实在于清晰。
”思想和思路的清晰,对于教学的扎实具有奠基作用。思想清晰,行动才会清晰;思路清晰,出路才会明晰——思路决定出路,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常识。“
一学生清晰,二是内容清晰,三是目标清晰,四是方法清晰,五是环节清晰,六是指令清晰。
第二大源泉:扎实在于细节。
第三大源泉:扎实在于停顿。
”有些教师为完成教案的任务,上课铃一响,就带着学生急匆匆地往前奔,不给学生留一点喘息的余地,把课堂变成了百米赛跑。“
回想自己在刚开始教书时的课堂,就是有这样的情况,课堂如战场一般,好像就是为了把内容教完,带着学生将课文熟悉一遍似的。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就匆匆请学生帮他纠正就过去了,而没有很好地、很清晰地告诉他为什么错,错在哪里,其实当学生犯的错,有可能其他孩子也是如此,匆匆一带而过,最好的教育时间也就错过了。正如李教授所说,要让课堂变成”扎根课“、”刨坑课“和”攀岩课“,没有适度的停顿和等待, 是不可能的, 结果只会变成”滑冰课“。
第四大源泉:扎实在于运用。
平常让学生积累的好词好句,如果仅仅是摘抄在本子中,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会运用,让词语活起来。
第五大源泉:扎实在于写练。
四、教学应充满生长的气息
“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介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武凤霞的话让我对什么的课才是一节好课的标准,有了重新的认识。
在我们的课堂中,往往会容易犯两种毛病。
第一毛病,有“温度”没有“深度”。
这样课,可以名之为“滑冰课”。课堂变成溜冰场,教师带着学生从起点滑向终点,动作优美飘逸,花样层出不究,还有动听的音乐,整个课堂热闹不已,夺人耳目,但只是“滑行”而已。
第二个毛病,有活动没有学习。
“教学中必然会安排各种活动,与非教学的活动相比,这种活动的目的是指向学习的,活动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但有些课堂教学的活动,却是有活动没有学习,没有把活动的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
曾听过一位特级教师的《一次成功的实验》,课堂伊始,老师先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接着就课堂的主要内容,在后面的时候,教师把许多的时间放在了实验之中。也就是让学生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把进行。老师的想法是好的,可是一整节下课,课堂中的主角就是那几个表演的孩子,其他的孩子就成了看客,成了观众。铃声响了,课文学没有上完,这样的课是扎实有效的课吗?
正如李教授指出,这种表演异化为有(表演)活动,但就是没有语文(学习)。整个表演远离了文本,疏离了语言,是为表演面表演。最终的结果是:有表演的学习和没有表演的学习没有多大差别,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相比一个样。
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认清学生“本来就好”和“教出来的好”。如果是“本来就好”说明是孩子自身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教出来的好”不是学生课前已有的好,而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引导、互动、对话和点拨,实实在在教出来的,是现场生成的好,也是最能展现教育力量的好。
所以一节好课,要有推进感和生长感。我们的教学进度要一层层深入,而不是做着平面运动,从一地到另一地。孩子在课堂上有兴趣、需要、能力、方法和习惯等各个方面,在推进中获了生长和发展。
“充满生长气息的课堂,不会只有学生的生长,也应有教师的生长。只有将自身生长与每一堂课的生长,与学生生长联系在一起,让教学滋养自我的生命,让学生的生命生长滋润自我的生命,教师才会有真实的生命生长。这就是最理想的生长课堂:教呈, 和学生实现了‘’共生长”。
五、好课是实实在在的课
好课的标准就是”实在“。叶澜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五个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扎实的课,就是有意义的课。
什么样的课才是扎实的课呢:
“教师需要作出这样的判断,当学生走出课堂的时候:
是否获得了课前没有的知识?
是否提升了某种技能,或者掌握了某一新的技能?
是否获得了新的学习方法?
是否喜爱这堂课,喜欢教师所教的内容和方式,甚至是否喜欢这个学科,包括教师本人?
是否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当他离开课堂,离开教师和同学的的时候,是否还能够自主地学习和思考?相比而言,这就是最重要的课前课后‘不一样’。”
可想而知,如果学生走出教室时,还是一脸茫然,不是和没有上过课一模一样的话,这样的课堂肯定是没有意义,更称不上是一节扎实的课。
(2)充实的课,就是有效率的课。
一节课中有多少学生参与其中,课堂是否成为了那几个优生的天下?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的课,而不应该只把发言的机会留给少数的学生;一节课下来,应该是大部分学生进步了,而不是少部分学生进步了。
(3)丰实的课,就是常态下的课。
“家常课”类似于家常饭菜,真实朴素,普通自然,是为学生上的订;公开课类似于宴席大餐,豪华奢侈,光彩夺目,往往是用来让听课的人围观和品味的。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不能指望偶尔为之的一两堂公开课,而应渗透转化在日常课和家常课之中。”曾有想过,也做过,将特级教师的课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可是结果却是失败的。只有上好“家常课”,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4)真实的课,就是有缺憾的课。
“课堂有缺憾不是坏事,有缺憾恰恰说明教师还有发展完善的空间。”
六、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是现场学习力。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根柢是人格影响力。人格不是抽象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人格的具体体现。是否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也是教师人格的一部分。那种对学生大谈学习,但自己却不爱学习的教师,是没有教育人格的教师。学习是为了丰厚教师的积累。如果年轻时比的是聪明,随后的就是积累,一个教师积累的厚度和深度,决定了他职业生涯的长度。"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教师要继续学习,并且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师需要三大积累:阅读积累、实践积累和写作积累。能否实现积累,不仅取决于时间、精力的投入,更取决于习惯,尤其是无阅读习惯和习作习惯,这是许多成功教师的秘诀:在极其艰苦忙碌的教学之余,他们养成了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有了学习自觉。而有些不成功的教师,只会抱怨自己多么忙和累,没有时间和精力看书学习。"
教师的生活所在的地方就是现场现场。教师的学习能力就是现场学习力。
良好的现场学习能力表现为专注力、捕捉力和转化力。这些有能力的人会带着"钉子"和"钩子"。
"钉子"就是专注力,听课的时候聚精会神地听,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
"钩子"就是将你在别的老师好的方法钩到自己的笔记本中,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转化力"。
李教授的这本书中还谈到了其它的教学常识,没有一一摘录。
当然,教学常识还有很多,书中不可能全部写出来。我想只有了解并运用教学常识,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