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名利场》的作者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曾说过这样一句广泛张贴于中国中小学校园的名言: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是习惯呢?百科是这样解释的:"习惯,是指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通过实践或经验而适应习惯于做艰苦工作。"明确出习惯之所以成为习惯关键在于"积久"。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也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至少需要不间断的坚持21天以上才可以。最难能可贵的是"坚持"二字。
早睡早起,认真对待毎一餐饭食,热爱生活,关注弱势,用心爱一个人⋯看起来并不难,但若加上"坚持"️二字,则变得不易,所以说,习惯的养成并不容易。
有时候不经意间我们自然而然会形成习惯。比如,喜欢某位作者的书籍,长时间地专注于一种物品的收集,只爱听一位或一类歌手的歌曲,无辣不欢,喜欢复古,崇尚自然,追求禅宗佛法…不刻意的坚持养成了习惯,重复的行为形成习惯成就了一种人生的态度。不附加不强制的习惯养成轻松自如。
养成一种习惯好不好呢?好!好习惯益终身。早睡早起有益身心,阳光心态;友善待人结下善缘,温暖前行路途;严以律己成就规范生活,一板一眼安享静好岁月⋯
有时一种行为一经形成习惯却也会成为伤人触手。记得有段时间每天吃罢午饭,我都会给母亲打电话东家常西家短的问候、闲聊片刻,久而久之竟成为一种习惯。我每天习惯性地要问候母亲,而母亲更是每天按时的、专心专意地习惯性的等待我的电话。我们彼此沉溺于理所应当的这种习惯中,固执而专一地守护着这一习惯中些许时日。直到有一天中午忙于加班没顾上打电话。第二中午打过去电话,母亲立刻忙不迭地问我前一天中午出了啥事,为什么不打电话,她余下的时间里都没心思干别的事,担心困扰的她夜不能寐。
原来,习惯竟成伤人利器。等待的煎熬如蚕食桑心,一点一滴消耗着所有的期盼,向往,信心,进而演变为一种执念,令人沉陷其中难以自拔。等待成了幸福与辛苦的化身,痛上开出的花朵,是积久成习的因果。
如果牵挂成为重负,如果将一个人的希望完全寄托另一个人身上而失去自我快乐的意义,在安逸的温床上失去更多可以笑着活的方式,那么,谁能保证,牵制习惯的两头不会变化?在生活面前,怕疼的孩子总是小心翼翼。
我开始有意识地将固定通话改为不定时电话。慢慢地,母亲开始不再焦灼于电话是否按时打来。聊聊天,做做家务,看看电视,午休一会儿,生活有了另一种内容。而这,也是我最想看到的。一起吃饭,打电话,耐心倾听絮语…做不到坚持,那么就别成为习惯,因为躲在习惯身后的,还有失落。失落,带刺,会伤人。
坚持一种有益的行为,成为习惯,愉悦身心,健康漫漫人生长路。改变容易变成执念的习惯,放开握不永久的手,"习惯之链的力量很弱,因而往往感觉不到,但一当感觉到了,它已是牢不可摧的了。"塞缪尔·约翰逊是否也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