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markdown写点东西感觉自己会死掉。刚刚打开了简书想发个blog,但每次富文本/markdown模式切换的很麻烦,所以还是选择通过mdnice这个平台还有本地的typora码字。
今天突然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信息来源没办法通过Baidu/Bing/Google得到解答(比如怎么卸眼睫毛对眼周肌肤伤害最小这件事、还有做饭,甚至是推荐好看的纪录片或者获取学习资料,以及看一下在海外留学找工作sponsor)
这时候发现许多我日常“鄙夷的”社交媒体平台,是个非常便捷的信息渠道。
于是开启了今天的输入&输出模式。(发现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每天不码点字真的很痛苦啊啊啊)。
- 从主流社交媒体平台的月活数据(存量角度)划分国内各社交媒体平台:
- 第一梯队:微信(月活12亿人)
- 第二梯队:抖音(月活7亿人)、微博(月活5.73亿人)、快手(月活5.78亿人)
- 第三梯队:B站、小红书、知乎。
我目前的状态是
1)【微信muted】日常会把微信discover全部关掉,后来发现许多科研民工为了节约注意力(尤其是学机器学习的cs人)都有这个习惯。所以就是隔几天统一看一下pyq,看看身边的新鲜事。分享欲也骤减,一是因为成为了正经儿科研民工,有了“偶像包袱”,不敢分享日常琐碎,怕同门觉得我轻浮。(难、真tmd的难啊);二是多了份读书人的清高,感觉平淡的快乐“难入自己的法眼”。最近反思了一下,发现选择一个折中的方案,搞一个订阅栏目or再别的码字平台做一些让我【既觉得有意义】但又没那么【Workaholic】的【放松】事。
2)【抖音、微博、快手all muted】全部卸载不看。虽然有些生活小技巧确实很不错,但大多数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别在精心设计过的人脑反馈机制前挑战你自己脆弱不堪的自律。
3)【B站、小红书、知乎】偶尔会看一些相关的内容。
-
用户粘性分布
我觉得这两个高沉浸用户平台(知乎、b站)也非常浪费时间。主要是现在的信息来源真的是良莠不齐,人人都能创作的时代,就会有许多低质量的信息闯入我们的视野。而且很多平台都借鉴抖音搞了短视频功能,几乎都成为了高粘性、高沉浸的社交媒体。
知乎上不乏许多优质的问题与回答,但目前很多情况下,知乎并不能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答案是针对个案的),反而会徒增我们的焦虑感。
这个报告有60多页,介绍link中总结了最后一句话:
“随着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单一平台或单一的营销思维已经跟不上品牌多样的传播诉求。品牌想要与目标消费者进行有效对话,需要品牌对目标用户的社媒偏好和社媒使用或消费习惯做出更加深入的洞察。”
- 第一想到的是,从个人角度的反传播、反营销、反对包装、抽丝剥茧,获取最核心的信息(或许就是工科思维的洗礼吧)。
- 第二是顺应这个想法,站在传播、营销(运营)的角度看这些问题,其实也是成体系、有迹可循的。
希望能够从这两个角度找到一个折中的点,让自己觉得舒服~
References
- 报告下载|微播易《2022主流社交媒体平台趋势洞察报告》
- 《2022主流社交媒体平台趋势洞察报告》
本文由mdnice多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