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知识普及:子午流注——脾经

巳时(9点---11点)脾经当令,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主统血,输布水谷精微。脾神为意,主关联性。与胃相表里,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五行中属土,其色为黄,其味为甘,其液为涎,长夏当令,喜燥恶湿,在志为思。五音为宫,位于中央。脾是管调度的,非常重要。脾好其他内脏都好。

中央生湿,湿气使土气生长,土气滋生甘味,甘味滋养脾脏,脾能滋养肌肉,脾与肉和调则肺气旺盛。

脾病治愈季为秋,加重季为春,稳定季为夏,好转季为长夏,治愈日为庚辛日,加重日为甲乙日,稳定日为丙丁日,好转日为戊己日,清爽时为午后时,加重时为日出时,平稳时为傍晚时。禁忌为食肥甘厚腻食物,饮食过饱,居湿地穿湿衣。调理脾病需缓和,应当用甘味药。补药为甘味,泻药为苦味。

身体沉重,容易饥饿,肌肉萎软无力,行走时容易抽搐,脚下疼痛为实证,腹部胀满,肠鸣,泄下而食物不化为虚证。治疗取太阴脾经、阳明胃经和少阴肾经的经穴,针刺放血。

脾脏的病变:1.脾脉特别急促的,四肢抽搐;稍急促的,会出现膈中,进食后又会将食物吐出,大便多有沫。2.脾脉很慢的,常常感觉四肢疲软无力,怕冷;稍缓的,会出现风痿,四肢不能挪动,但心神清晰,好像没有病一样。3.脾脉很大的,会忽然昏倒;稍大的,会出现痞气,常有脓血积存在腹中,而不存于肠胃里。4.脾脉很小的,表现为忽冷忽热;微小的,是患了消瘅病。5.脾脉很滑的,阴囊会肿大,小便也会不通;微滑的,肠中会得寄生虫病,腹内也有热感。6.脾脉很涩的,会得肠颓病;微涩的,会出现肠内溃烂,大便带脓血的症状。

脾经外邪所致疾病:舌根僵直、食后呕吐、胃脘疼痛、腹部胀闷、经常嗳气、在排出大便或矢气后,就会感到脘腹轻松,就好像病已祛除了一样,以及全身上下都感觉沉重。所主治之病:舌根疼痛、身体不能活动、食难下咽、心中烦躁、心下牵引作痛、大便溏薄、生痢疾、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眠、勉强站立时股膝内侧经脉所过之处肿胀而厥冷、足大趾无法动弹。


嘴唇红润——脾运化好、吸收好、消化好血液好。

嘴唇发白——脾肺功能不好,血气不足(肾气足,但血液运化不好)

嘴唇干瘪——脾运化差。

唇暗唇紫——寒入脾经。心脏不好。

脾虚导致:身体肥胖、水肿、流口水,易引发糖尿病和重症肌无力。

脾好肾好意志力坚定,脾好肾不好爱耍小聪明。闻太香的东西对脾不好。

《脾胃论》里面说脾胃不好百病生!养好脾胃可以避免很多的疾病和问题。比如孩子的面黄肌瘦、挑食、爱吃零食、缺各种微量元素、不长个子、以及糖尿病都是和脾胃虚弱离不开关系的。太胖太瘦都和脾胃有关系。针对身体健康情况一定要辩证论治。八纲辨证要烂熟于心。还需要会了解舌诊告诉我们的信息结合起来辩证开方。我这里就不和大家一一列举啦!中医一直也非常重视脾胃调理。把脾胃调好了。其他的问题就会事半功倍。

      智慧的妈妈都会给孩子调好脾胃。因为脾胃好孩子长得高长得壮不爱生病不吃甜食,三餐正常吃饭。学习注意力集中。也不用家长太过于操心孩子学习!所以说那些因为辅导孩子作业而头疼的家长们看过来。赶紧调理好孩子的脾胃哦!好处到时自己体会!绝对是从此再也无烦恼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