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缘起于我们专业课的王老师在微信群里分享了他之前写的论文,并说“欢迎感兴趣的同学译成中文”。我对老师研究的儒家文化课题也蛮感兴趣,于是乎就下定决心开整。
从9.26(周六)晚开始,到今天10.2下午五点半结束,基本上有空余时间我就在翻译论文。怀揣着对学术的敬意,我选择用笔译而不是打字。比较耗时,但同时也能练练字。
翻译过程中遇到过一些困难,也曾想过这么做有什么意义(毕竟也不是作业,又不会加分)但既然决定了,就想坚持做下去。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慨与收获:
感慨①:专有名词不好译
首先是名字不好译,因为汉语有声调而拼音文字没有,当出现Qiangqing这个名字时,我一度以为是江青,后来查资料才发现是蒋庆。其次是著作名字和理论名词。由于老师是将汉语译成英文,而我再从英文译回来,难免产生词义偏差,需要借助网络还原本来样貌。比如Mind Confucianism我就考虑了好久,应该是“心学”还是“儒家思想”,直到最后才在蒋庆先生的文章中发现“心性儒学”这个词。
感慨②:引文不好找
论文中出现了一些引用的段落,虽有标注文章名称和页码,但有些文献并未出版,在网络上找不到完整版本,因此无法找到原文。还有引用的英文文献,只能依照文意酌情翻译。
收获①:论文原来这么写
本次翻译最主要的收获就是知晓了论文的基本格式写法。经过这么长时间接触一篇论文,我对论文的语言和格式有了整体感知,且印象深刻。
收获②:儒学研究原来还有这些理论
本篇论文主要是针对蒋庆先生的政治儒学理论进行阐述,掺杂一些其他当代儒学研究学者的观点。译完此篇后,我知道了很多儒学大家,如蒋庆、牟宗三、陈来等。也了解了他们的一些理论,比如“三维政治合法性”和“三院制”。
以上,是我第一次尝试翻译论文的一些记录。这次由于时间原因译的比较粗糙,之后得空会敲成电子版,重新再整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