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为我校高级教室公开周,奔着需要完成“听课任务”的初衷,并且对于课题、对于授课老师,都比较有兴趣,听了一节地理课——高三(5)班,陈德彭老师的《地理眼 看西藏》。
一开始上课,德哥便点明这节课展示自己旅游西藏的照片,由学生提问和回答。这样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开头,紧紧地吊起了大家胃口。一方面想见西藏的景(不仅仅在陌生人的照片里,也在自己熟悉人的照片里了),另一方面应该是想看照片里的德哥。
第一张照片是丹娘沙丘,学生还不知怎么提问。德哥便引导学生,你可以问比如沙丘怎么形成的?然后请学生推测原因。紧接着,德哥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对同学的回答进行分析,最后大家一起说出这个沙丘可能是由于风的作用力而引发的。回答完两个问题后,德哥抛出了拓展模块,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沙丘:法国比拉沙丘、鄱阳湖松门沙山。
在讲到丹娘沙丘的形成时,德哥给学生卖关子:为什么叫丹娘沙丘?但是你们不问,那我也不告诉你们。风趣幽默的方式告诉学生,可以大胆地提问。
课堂里还显示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上最大的峡谷)、藏香猪、河谷农业、布达拉宫、牛粪饼、来往西藏的实习车以及透过青藏铁路的火车车厢拍到的阻沙障。
接下来的课堂里,随着照片的展示、老师的引导、学生思维方式的活跃,课堂的氛围越来越好。学生看照片提出问题的速度在加快,而且也更大胆,班级一问一答的氛围也越来越热烈。纵向对于照片中地理问题的提问,横向对于同类知识点的对比复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并用理论指导了实践。45分钟里,老师没有让哪一个同学落下,一直鼓励还未提问或者回答的同学勇敢发言。再加上德哥风趣的言语、学生大胆的提问和推测,正节课上,充满了欢声笑语。最后,下课铃声响起时,在场的听课老师、学生都由衷地鼓掌,我想,这掌声应该收获和赞美。
这节课里,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三点:
第一个是对环保的呼吁。德哥在展示照片地过程中,很自然而然地和学生提出西藏人民对环保的重视(喜马拉雅酒店附近的污水治理厂),在情感上告诉大家——要环保。
第二个是对国家和对生命的热爱。展示的拉萨看到一辆从浙江来往西藏的贴有实习的标志的车——国家的路越修越好,去西藏,只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了。
第三个是学科的融合,在德哥的课上,可以看到地理并不单纯的是地理,还有糅合着历史(布达拉宫)、生物(藏香猪),甚至诸多对于生命的感悟。展示了知识之间跨学科的互通。
感动和感谢,能听到一节如此精彩的复习课。德哥带着学生,带着听课的老师,重走了西藏旅游线路,真正地让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一问一答的讲课模式,也体现了授课老师强大的知识储备和个人魅力。
最后,非常认同德哥的两个观点:
一是人要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拓宽自己的眼界,眼界宽了,心胸就宽了,就不会只着眼于小事。
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先读万卷书,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才能看得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