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不是一种能力,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和洞察力。
---原研哉
译序:设计的日常
1. 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在设计实践中,他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将引导消费欲望作为自己的任务之一,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2. 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对我们生活的发言。
设计到底是什么?
3. 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设计的产生
4. 快速而大量的生产与消费是产业革命的直接产物,这是人们的意愿所无法左右的现实。在追求美感的同时,如何平衡创造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从何处着眼才能对这种关系进行准确地观察?后来的设计运动家们继续思考这些问题,他们所给出的答案最终成为深刻影响社会变革的思潮。、
5. 进入十九世纪以后,随着市民社会的成熟,出现了一种与艺术不同的感受性,人们希望能够“创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悦”。这种欲求如同地下的暗流,日渐汹涌。
6.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广泛展开,人们由于昔日纤细的生活感受的丧失而遭受的审美创伤日趋严重。
7. 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与约翰·斯拉金和威廉·莫里斯曾经经历过的情形相仿,一样在经历着世界巨变带来的痛楚。那么我们是不是也理应审视一下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发展,思考一下今日设计的思想与感受性从哪里起源呢?
设计的整合
8. 但是从这里(包豪斯设计学院及由它所引发的包豪斯设计运动)诞生的现代设计的概念,却为现代设计指明了方向。在这里,人们开始直面工业化大生产汹涌而来的现实,在工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努力寻求设计的造型。在这种基础上诞生的新型设计是以实现功能为目标的。
9. 以“新艺术运动”的名义出现的艺术思潮风起云涌,席卷了整个世界。引起所产生的国家和地域的不同,它们的名称和具体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但从根本上讲,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与过去的艺术形式告别。这是对曾经存在的诸种艺术形式的一次彻底的解体。这是一次世界范围内的解体作业。其结果是使得造型与艺术领域成为一片瓦砾场。但这片瓦立场充满了营养。
10. 我建议大家在回望包豪斯时,要像我们平时眺望银河系一样:首先从整体上去把握它的精神,进而面对它的本质。
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设计
11. 现代设计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人们通过工业产品和彼此间的沟通对生活品质有了新的体会。
12. 带有一些理想主义成分的社会伦理关系是设计概念得以生成的一个前提。这种思想概念越纯粹,在以经济发展为圭臬的土地上实施的难度就越大。
13. 设计被非常有效的组织到了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
规格化、量化的生产方式
14. 不少日本设计师把欧美的现代主义原样照搬过来,但这些在具有浓郁日本文化的土地上发育不良。这就促使他们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日本的”。
15. 在这样的情形下,一场以民众生活为基础、以发展日本原创的产品设计为目标的民艺运动出现了。民艺运动多提倡的“简约”与西方现代主义并置在一起,生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16. 这不是在短时间内靠着什么计划而产生的成果,而是在“生活”的长期实践中,经过了反复的验证和打磨之后生成的功能实际的设计造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17. 设计师在产业设计的过程中,个性受到极大的抑制,产品只是反映出了按计划生产、按计划销售的企业的意志与战略。
概念创造品牌
18. 如果设计师能对整体环境造成影响,那么设计教育到底应该采用何种思想和知识体系?
后现代主义的嬉戏
19.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设计界里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这个新词,指的是那种以建筑界、知识界和生产设计界为中心形成的流行现象。
20. 它不过是设计思想被现代主义唤醒后,在世代交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混乱。“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现代主义设计师走向“老化”的象征。
21. 就造型设计而言,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组织完善的符号体系,是一种式样。
22. 与流线型风潮不同,这些设计师并不沉溺于设计造型本身,而是力图从自身经验出发,努力探索现代主义的边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创造出了一套虚构的符号体系,把设计变成了一场嬉戏。
23. 现代主义至今也没有走到尽头。即使现代主义现在没有初诞生时的冲击力,仍然不可被流行取代。
24. 即使某一代设计师疲于对它的探索,将其改写为一种嬉戏,通过创造物品来认识生活的实质——这样的一种理智认识还是会促进现代主义不断发展、进化。
电脑技术的设计
25. 在经济实力充当主体价值观的世界中,人们认为对假想的环境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和处理的能力是保证经济实力的最好方法。
26. 这种急迫反倒使人只顾赶路,来不及细细品味电脑技术本身的丰富内涵。这样匆忙,难免脚步踉跄。我们身处的世界,就这样变得不安定起来。
27. 在不安定的社会基础上嫁接不安定的技术体系,自然很容易出现问题。现在,我们周遭的一切都已经被卷入到这种不健康的技术环境中来。
28. 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作为个体对知识的把握能力,一眼望不到尽头。
29. 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只是粗蛮地使用计算机,还要用心思考如何以数字构筑起来的新素材开拓一个理性的世界。
30. 第一步就是要把这种素材的特性无限纯化。
31. 如果设计的用力之处总是停留在“让今天的东西明天看起来显旧”以及给好奇的餐桌提供“新奇的果实”,那么它遵循的就无非是技术本身的形式。
超越现代主义
32. “形式与机能的研究”这样一种带着理想主义色彩的基因包含在设计的行为里,使得设计在经济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同时,也保持了作为冷静的求道者的一面。
33. 当技术取得进步,为生产和交流提供出新的可能性时,设计总会担当起探索最佳答案的角色。
34. 在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也蕴含着无数设计的可能。并不是仅仅只有制造出新奇的东西才算是创造,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
35.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价值丰富的文化积累。如果能够把它们看成是陌生的东西,加以活用,是比无中生有更了不起的创造。我们脚下埋藏着巨大的矿脉。我们需要的只是发现的眼睛。
36. 唤醒和激活它们是“增加认识”的方法,也是丰富物和人之间的紧密关系的途径。
37. 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不断地开发出这些创意才是真正的设计。
38. 交流领域也是一样。在混乱的状况中,只有脚踏实地的观察和积累才能寻找到真正值得信赖的方向。
39. 设计不是隶属于媒体,相反,它的作用在于探询媒体的本质。媒体的情况越是错综复杂,设计的价值也更为清楚明了。
40. 如果仔细探究技术与通讯的内在关系,我们会发现技术的发展并非只是让我们能在各种显示器上看到的网络信息。我们应该用心审视信息的复杂性和深度。
41. 在认知科学领域,视、听觉以外的触觉类的感觉,即以触觉为中心的各种细腻感觉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类的极为纤细的感觉作为尖端技术得到了重视。
42. 在人们还没有注意到其存在时,成熟、隐秘、精密、有力地传达已经悄然完成了。
43. 设计不仅仅是制造技术。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我们的环境是由具体生活着的人构成的,它所走向的前方,就是技术与设计的未来。
它们正在慢慢交融,从中我们可以预见到现代主义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