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更新,主要讲述下对梁宁的系统能力模块的理解。
一、系统能力在讲什么
首先,系统能力是什么呢?
梁宁举了一个例子,给苹果树提供泥土和水等,它就能结出一颗苹果。这个长出苹果的能力,就是苹果树的系统能力。
放在产品里,乔布斯带着团队能做出iPhone,雷军带着团队能做出小米,这是他们拥有的系统能力不同。
讲系统能力的理解时,我又自己把几个小节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常规时刻,一个是生死线时刻。
可以理解为平常该具备什么能力,生死存亡的时候最关键的又该做什么。
1、常规时刻
主要包括提供确定性、提高效率、做好版本迭代三方面。
1)提供确定性
人类是很喜欢确定性的,为什么家会给人温暖的感觉?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你知道它永远在。
在产品方面,我有一个自己的体会。
在微博上,大家骂携程都快骂出花来了,但是我对携程印象不错。
为什么呢?
因为在OTA平台订酒店基本都碰到过问题,但是,携程的客服有一个好习惯,只要这个问题丢过去了,它会定期持续给我反馈进展到什么程度了,就算还没有解决结果也会跟我说。在任何OTA平台都没有办法保证不出问题的情况下,只要酒店价格不是差得太多,我会优先考虑携程,为什么,因为觉得靠谱,出了问题有人管。
我理解这是携程的确定性,也是它的竞争力之一。
梁宁讲,为了提供这种确定性,那产品起码要具备五方面的能力。她用的例子是ATM机。
确切来说,ATM机提供的取出现金的服务。为此,银行要做到:
①战略部门确定提供了ATM机的存在的目标,比如减少营业网点的取现压力,比如增加品牌影响力等;
②运营部门要确认每台ATM机是否发挥了它的战略作用,比如有的机子取现很少,那可能是位置不对,有的机子现金很早就被取完,那可能是人流量较大应该增设机子;
③运营时,还应保证ATM机的服务可用,最基本的,要保证现金足够且能被取出;
④维护部门,要保证ATM机的墨水、纸张充足,设备正常运转;
⑤最后,要有客服部门,如果用户碰到卡片被吞了等情况,可以联系到人解决问题。
这一章让我感触良多的是,梁宁提到,很多创业公司为什么会死,因为很多创业者可能只是注意到一个小点,就开始做一件事,但是却忽略了要保证服务的连贯应该具备的是几方面的能力,忽略了要获得那几方面的能力也是需要相应的资金成本。
2)提高效率
提高效率从字面上就很好理解,梁宁在这一章用的是小米作为例子。
小米有几个醒目的标签。
2011年,小米手机一代发布,三年时间就做到了中国第一、世界前三,在全球的硬件企业中,这基本上是绝无仅有的。
另一个, 手机行业有个这样的观点“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公司在销量下滑后还能够成功逆转”,但是小米在2015、2016失势后,在2017实现了反转。
这些达成,小米靠的是效率。
小米有all in的勇气,别人用10亿做100个手机,每个手机1000万的投入,而小米用1亿做1个手机,投入是同行的10倍。
小米还利用了互联网崛起的红利,铺设好线上渠道,打了漂亮的线上战。
OPPO、VIVO用线下超越小米时,小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了小米之家,同时还做了一个创新的举动,开设了小米小店,做到了反弹。
为什么它能这么快?就是因为有效率。
3)做好版本迭代
其实无论是小米还是微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起步都是从专心做一样东西开始,没有所谓的鸡蛋放一百个篮子分散风险这一说。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微信第一个版本及其简单,简单到只能发文字和图片。
书里稍微梳理了一下微信迭代的轨迹,可以发现前一个版本的迭代基本是为下一个迭代做基础的。比如,先有了扫一扫,才有了加扫码加好友。先有了公众号,才有了朋友圈,否则大家进入朋友圈没东西可以看。
我以为这一切都是规划得十分严密的,但张小龙在2018微信公开课里有说到,其实下一个版本要做什么,其实他们是不确定的,他会去听用户的声音。
而微信从最开始一个小工具到现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此自然,仿佛一瞬。
这样一想,微信所做确实神来之笔。
2、生死线时刻
和平年代,在保证服务的确定性后,提升企业的效率可以PK掉竞争对手,做好产品迭代可以步步优化自己,就有大概率存活。
那在战争年代呢,在这资本狂卷蓝海瞬间转红海的年代,可能冷不丁企业就会进入碰到生死线。
这时候,什么使得企业存活呢?
梁宁给的答案是,识别关键任务,带领团队穿越生死线。
她用的例子是猎豹。
猎豹是傅盛团队和金山合并的,当时金山已经23岁了,江湖地位岌岌可危,傅盛来了之后,砍产品线、砍团队、当坏人,让大家专注做杀毒软件和卫士。恰逢3Q大战,QQ让用户下载360,用户替代品,市场只剩金山做得还可以,就选择了它。
傅盛作为一个外边杀进金山的人士,就这么带着金山突破重围了。
以上,大概就是我能吸收到的内容。
看完这一模块有些灰心丧气的感觉。
如果说在看机会选择时我的信心是上升的,看完这一章之后我又被打回去了。
太惨了,有一种要啥啥也没有的感觉。
不过,自怨自艾也没啥用。还是花点时间来构思下,如果我能,应该做哪些正确的事。
最后,分享一句我跟朋友说的话“我要和知识做朋友”。虽然知道得越多让我越发觉自己的无知,但是这不是知识的本意,减少不必要的沮丧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