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陪孩子太累,而是你的方法不对。
明天周末,开心,可以在家带娃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周一到周五上班,周末两天陪孩子。
让我想到最近新推出的电视剧《周末父母》,剧中于致远(刘恺威饰演)、赵佳妮(王鸥饰演)有一个3岁半的儿子。夫妻二人均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所以孩子平时都生活在外公外婆家,只有周末父母和孩子才有短暂的亲子时光。
我们就是司空见惯的“周末父母”,家里的孩子就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留守儿童”。
被贴上“周末父母”标签的爸妈,对于孩子的教育上有说不出的痛。
“我也想无时无刻陪着孩子啊,可是房贷、车贷、养孩子的成本迫使我们不得不努力打拼呀”85后的浩浩爸爸无奈地说。
“工作繁忙,有时候晚上加班,周末有时候也遭遇无情加班,回去的时候孩子已经熟睡了,早上起来的时候还没起床”,82年的天天爸爸抱怨着公司的无规律加班,声称已经好几天没有和儿子说上话了。
“隔代亲,爷爷奶奶对孩子过分宠溺,孩子飞扬跋扈,很多坏习惯我已经没办法替她改正过来了,和我一点也不亲,在她的眼里我也可有可无,不知道自己生个孩子是为了什么”,悠悠妈妈的话中我读到了莫名的失落感。
很多80、90后的父母可能都深有同感,有着“到底是赚钱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还是放弃工作多花时间陪孩子?”的同样困扰。
尤其是对于我们妈妈群体,崇尚经济独立,绽放个人魅力的我们不屑于拘泥于家庭,不甘于整天围绕“灶台”、“孩子”转,让生活的油盐酱醋消磨我们追崇美好生活的激情,可又不忍听到孩子不让你离开时撕心裂肺的哭声,以及受不了晚上眼巴巴地盼着妈妈早点回来的那种渴望的眼神。
那《周末父母》的我们到底怎么做呢?
那就是多陪陪孩子,争取和孩子在一起的每分每秒,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每时每刻。既然我们做不了全天候的陪伴,那我们就要做最有效、高品质的陪伴。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放下你的手机。
还记得网上曾疯传的12岁女孩控诉妈妈玩手机的的亲笔信么,还记得北京卫视《音乐大师课》上唱《父亲》曝爸爸玩手机不陪他玩引起全场潸然泪下的七岁小男孩么?“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面前,而你却在低头看手机”虽然作为笑谈,被背后折射的问题不容小觑,尤其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别以为你一边看手机,一边坐在孩子边上就是陪孩子了,也不要以为你开着电脑玩着,嘴上督促一下孩子,就是管孩子了。
妈妈需要恪守这一点,爸爸更需要管好自己,管好自己忍不住不玩手机的那一颗骚动的心,因为爸爸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至关重要,甚至高于母亲。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亲教导。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同样一句肯定的话,如果由爸爸说出来,对孩子的影响力会是妈妈50倍。
其次,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不可一蹴而就。
和孩子建立亲子关系,需要父母每天不断地去维护、去经营。很多爸爸抱怨孩子和他不亲,甚至连抱一下都不让。孩子是真的不喜欢爸爸么?问这样话的爸爸有没有好好检讨一下,你每天回家有花多少时间和你家的宝贝玩耍交流呢?周末又花多少时间陪他出去玩呢?他的吃喝拉撒你关注的又有多少呢?
连政界名人对注重亲子关系的重要性都供认不讳。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第一次当选时说,有一件事他很自豪,在长达21个月的选战中,他没有错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米歇尔也在演中提到,她做总统的丈夫,每晚都和女儿们一起吃晚餐,耐心回答她们的问题,为她们在学校交朋友的事儿出谋划策。
对孩子的亲情,付出了就肯定有回报,不信,做爸爸的你试试?
最后,高品质关系的建立,需要专注地陪伴孩子,与孩子互动。
所谓高品质的陪伴,就是要求在陪伴孩子的时候,爸爸妈妈需要做到一心一意,心无旁骛,纵使爸爸有没有完成的工作、妈妈有没有完成的家务,爸爸妈妈都应抛之脑后,尽情地陪孩子游戏玩乐。
可以玩些什么呢?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游戏或打球;
可以是一起听段音乐唱唱歌;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爬山、一起坐在地上研究自然,观察小动物、小花儿、小草树木。
可以是静静地聆听孩子的诉说啊。
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有爸爸妈妈在,全身心的同在。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有条件的父母还是自己亲手带孩子吧,孩子是自己的,如何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悉心培养。自己的亲力亲为也会好处诸多。例如有助于发现孩子的优缺点与天赋,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安全感的培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往往就那么几年,工作重要,孩子更为重要,不要让你的人生和他的童年留下遗憾,还是多陪陪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