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大学的一个师姐过来广州办事情,来我的住处借住两晚。
昨晚聊天的时候,她和我聊到小孩的教育。
她的小孩今年7个月,本来想着出去找工作的,但是看到一个视频后,决定等到他一岁半的时候再出去工作。
我引起了我的兴趣。
一直以来,我知道小孩早期的养育非常重要,早期抚养得好,内心充满安全感,成年后的心理问题就会越少。
我个人也是比较赞同“原生家庭论”的,成年人的很多问题是可以追溯到早期在原生家庭的遭遇。
有个朋友,她生了小孩后,直接辞职在家带宝宝,完全没有让自己爸妈和先生的爸妈参与,待孩子快1岁的时候她再找工作时,考虑的也是可坐班的那种,可以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工作。
她说虽然很辛苦,从来没法好好睡觉,但是她要坚持一定要自己带,给他足够的爱,哭了就及时抱他,从小给她充分的安全感的。
孩子现在已经快1岁了,她也一直不后悔自己的决定。
我很认同她,支持她,因为我认为孩子越小越要给他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任何金钱都买不来的。
但是,到底是什么促使她那么坚持一定要辞职在家带孩子,我还不是特别清楚。
现在师姐和我提到这个话题,我很想一探究竟。
所以,赶紧开始看她推荐的视频:李玫瑾【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网址为: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9598952)。
一边看,我一边做简单笔记。
在这里,写下其中提到的几个让我非常震撼的点:
1、孩子的出生年,再苦再累都要自己养
人是最聪明最高级的动物,但是在生命早期也是最笨的。人的初期能做反应的只有面部,人在一岁之内,是非常无能无助的。这个时候他的痛苦和快乐取决于抚养人。
7个月-12个月,小孩开始认人,而认人是最早的心理现象,情感上就是依恋。
这种依恋建立在满足其需求上,饿了有奶吃,冷了有衣服穿,拉便了有人帮忙清洗和换尿布,哭了有人来抱来哄。
抚养者这个时候付出了,孩子才对其产生依恋情感,抚养着也由此获得了孩子的心理资本。而这心理资本是会贯穿孩子的一生的,这心理资本在后期与孩子沟通、保持关系极为重要。
比如末代皇帝溥仪,他像小时候非常喜欢拿捉弄别人、虐待别人来取乐,他的老师给他讲仁义来劝他,他根本听不进去。但是,他的乳母来劝他,他就不自觉地认为她的话是不好忤逆的。
比如一些非常残忍的罪犯,对待别人是穷凶极恶的,非常暴躁无情,但是,只要见到自己的抚养着,就会温顺下来,愿意交流。
这就是心理资本。
所以,小孩子青春期有问题,各种不听话,做坏事,妈妈来求助李老师,李老师会问:孩子6岁之前是你抚养的吗?
如果回答不是,那基本就没什么希望了,如果是,那还好说,还有些希望,可以考虑考虑。
2、有爱一定是唠叨的
家里妈妈换尿布和幼儿园工作人员换尿布(我个人在想,幼儿园时不存在换尿布的情况了,李老师想表达的可能是医院)是完全不同风格的。
妈妈换尿布时,一般打开尿布会说,哎呀,我家宝宝好厉害啊,拉了这么多臭臭,哎呀,好臭呀;清洗好之后换上新尿布,抱着小孩,轻轻拍他的小屁屁说,是不是舒服多了呀,然后哼哼唧唧说和他说些话,亲亲他,之后再放下他。
而工作人员换尿布是定时定点换的,也不会说什么话,而是非常机械地换尿布,快速换好之后直接走开。
所以,有爱一定是唠叨的。而这种唠叨对小孩言语发育至关重要。
小时候家里人围着转(有来自亲人的各种唠叨)的小孩,往往言语发育比较好,嘴巴甜,比较愿意与人交流,往往比较外向。而小时候缺乏唠叨,言语表达会非常困难,往往就比较内向。
很多变态的人往往都是内向的。而这种人往往在成长早期没有得到良好的抚育,缺乏爱的唠叨,长大后存在严重的表达困难,于是很多变态的“事”就直接做出来了。
3、不能让婴儿久哭
2-3岁之前的哭是痛苦(之后的哭是有目的性的)。
婴儿哭代表他的痛苦,这个时候是需要抚养着去帮助他缓解痛苦的,去抚慰他。
有些成年人脾气差,一遇到事就冲,很激动,说话非常大声。事后他又很后悔,说自己之前当时控制不住自己。
这种人往往在婴儿期没有得到抚养者良好的抚养。
婴儿哭的时候,内脏是紧张的,如果哭得时间很长,由经常哭,那么他内脏就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种紧张会进去潜意识,因此,成年之后依然容易紧张冲动,难以控制自己的脾气。
如果婴儿一哭,抚养者立马去抚慰他,他就不会内脏紧张,一直到成年,他的脾气会依然很温和,不会动不动就激动。
当然,很多成年人的情况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不能仅仅归因于成长早期抚育的问题。
但是成长早期的抚育是极为关键的,因为这个时候的人是最无助的,最依赖抚养者。
而且,成长早期受到的影响是最基础的,起着一个“定调”的作用,因此,影响深远,甚至可以说贯穿一生。
因此,我们要成为父母,一定的要好好抚养自己的孩子,最好是做到以上几点。
养孩子是一门学问,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
虽然我现在还没有为人父母,但是这种事情早知道是没有坏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