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原则,又称“帕累托法则”,是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在19世纪末提出的一个经验性规律。
它的核心观点是:“80%的结果往往来自于20%的关键努力。”
35岁,一个敏感的年纪。
严格来讲还算不上中年,属于晚青年。
但这个被视为中年起点的年纪,既没有中年人的坦然,又面临着中年人的压力。
各行各业似乎都对这个年龄的人不太“友好”,年龄门槛让许多人可选择的机会骤降。
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身上背负的重担让自己喘不过气。
未来的方向模糊不清,是逆来顺受还是针锋相对?
改变的风险,让人望而却步。
很多人不禁感叹,难道只能认命吗?
答案当然是:不!
利用二八原则,从读书、运动和心态三个方面全面提升自己。
你会发现自己将破局重生。
35岁正合适,是最好的年纪,有经历、有认知。
读书:抓取关键信息,杜绝完美主义
一个人永远赚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财富。
读书,是提升认知最直接且低成本的途径。
可看着书单里长长的一列书名,却不知从何处下手。
如果每一本经典名作都要阅读,大概率这辈子都读不完。
无从下手就果断放弃,意识到结果达不到完美就从不开始,这似乎成了大部分人的共识。
美名其曰:“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做不到最好不如不做。”
然后继续放任自己,随波逐流。
到最后不是书读的少,知识不够用,而是一本没读,原地踏步。
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只会让自己愈发平庸。
想要改命,不是去赚很多钱,而是要让自己值钱。
想要提高阅读的效率,把以往浪费的时间弥补回来,缩小与优秀人士的差距。
二八原则,是你最佳的伙伴。
即“用20%的时间去获取80%的信息”。
齐藤英治的《王者速度法》中,提到书只是我们的仆人,可以随时召见,每次见面时间最多为30分钟。
如果30分钟就可以读完一本书,那我们的阅读目标是不是就有希望尽快完成?
有了大量书籍信息的输入,我们的认知得到大幅提升,命运自然有机会改变。
结合书中提到的方法和我自身的经历,总结出以下几点速度法:
1.先看封面、扉页、引言和背面的书评等,了解到这本书意在向读者讲授什么内容;
2.浏览目录,过程中尝试猜想每一个标题下会写的内容,结合第一条找出本书的关键词;
3.可以从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开始阅读,没有必要一定按照顺序;
4.不用逐字阅读,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包含着总结性的关键点,其他部分大多是对关键点的解释、复述、举例子等,结合第二条找出的关键词进行跳读。
大家要清楚,书本提供的是信息,而不是知识。
能够为你所用的信息才是知识,读书的目的是找出适合自己的信息。
如果每一句话都去读,那些不适合你的无用信息,纯粹是在浪费你的时间,吃力不讨好。
追求完美,是高效阅读的劲敌。
跳读当然无法完全掌握一本书的所有信息,但是“100%的时间获取100%的信息”和“20%的时间获取80%的信息”,哪个更划算呢?
看一座大山的时候,应该没有人会从山脚下的那棵小草开始看起吧。
直接拿出相机,对焦大山的巍峨雄壮。
成年人一定要学会抓大放小,懂得取舍之道。
不要跟自己过不去,聪明一点。
运动:掌握关键方法,达到目标效果
破局是一场革命,身体当是本钱。
运动所带来的能量支撑是必不可少的。
人生不是百米赛跑,更像是一场马拉松,平稳的跑完全程就是赢家。
运动的好处大家全都明白,但是能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
有些人喊完口号后从未开始,有些人努力几个月后卡了平台就果断放弃。
总之,运动的习惯始终没有养成。
埃鲁德·基普乔格是肯尼亚著名长跑运动员,被誉为马拉松历史上最伟大的选手之一。
其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和2020年东京奥运会男子马拉松赛上,蝉联奥运金牌。
基普乔格被肯尼亚总统授予“国家英雄”称号。
基普乔格在平日的训练中80%是轻松跑,20%是关键强度课,如间歇跑、乳酸阈值跑。
每周1次长距离节奏跑,每周1次间歇跑。
这两类训练仅占20%的训练量,但决定了他的耐力、速度和比赛表现,而其他80%的轻松跑主要用于恢复和提升基础耐力。
不用每天给自己安排高强度的训练计划,那样反而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不要总觉得强度不到位就没有效果,就每天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那样不仅有受伤的风险,还很容易放弃。
业余跑者通过20%的高强度训练,进步会比单纯堆跑量快得多。
力量训练同样如此。
马克·里皮托是著名力量训练教练,《Starting Strength》作者,推崇深蹲、硬拉、卧推、推举、力量翻(20%动作)作为训练核心。
他的学员(包括普通人、运动员)通过专注于这5个复合动作(占训练量的20%),在 3-6个月内力量增长远超那些做大量孤立训练(如二头弯举、腿屈伸)的人。
20%的复合动作,贡献了80%的力量和肌肉增长。
从现在开始,不要再抱怨没有时间去锻炼,或者说每次锻炼的时长太久太累太耽误事。
掌握二八原则,只会事半功倍。
心态:聚焦关键人事,创造逆风翻盘
35岁至45岁这十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十年。
35岁之前可以说是在打草稿,35岁之后人生才刚刚开始。
一些不必要的人和事,我们就要试着将其剔除出我们的生活。
断舍离,是这个年纪人的必修课。
不要再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社交上,多关心下那20%的关键人物。
父母、妻儿和挚友。
一些纯粹娱乐拼酒量的饭局就别去了,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哪怕你全身而退,没有透支健康和钱财,但你的时间注定一去不复返。
更何况没人希望你好,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阅历。
不要天真的以为20年的老同学和“酒肉朋友”不挂钩,真相是有的人还配不上这四个字。
多数社交是浅层互动,少数人真正影响你的幸福感。
远离那些消耗你的人和事,多陪伴给你带来80%支持的20%关键人。
工作上要聚焦20%的关键目标,把时间都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不要贪心啥都想要,到头来一无所获。
成功不是去补短板,而是把长处打磨成一把利刃。
我问DeepSeek,好的心态有哪些?
“允许一切发生”:接纳不确定性,不抗拒负面事件,减少内耗;
“5分钟启动”:拖延时告诉自己:“只做5分钟”,往往能进入心流;
“玩家心态”:把生活当开放世界游戏,挫折是关卡,输赢都是体验;
“足够好心态”:放弃完美主义,完成>完美,60分起步优于0分停滞;
“臣服心态”:对无法改变的事彻底放手,能量用在刀刃上;
“死亡视角心态”:定期思考:“若生命只剩1年,我会如何选择?” 过滤无意义事务。
······
这么多好的心态,任何人想要短时间内彻底养成显然并不容易。
修炼心态需要过程,太多层面需要改变只会让自己头脑发昏。
其实对我们最重要的心态就是“接纳认可自己。”
只有认可自己,才会去爱自己;只有充分的爱自己,才能有溢出的爱传递给他人。
最终这份爱一定会循环回到我们身上,还会变得更多。
其次,还要学会用正念生活,多使用肯定句。
“多种财富将向我涌来,我接受富有。”
“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功。”
“我知道自己是健康的,永远都是。”
先掌握20%重要的好心态,去迎接80%美好的生活。
通过二八原则你可以减少内耗,把精力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上,从而更高效地调整心态。
▽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成功者只是比失败者多失败了几次,在最后一次获得了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很强大,只需要找对适合自己的方法,坚持深耕自己,成功便唾手可得。
坚定不移的相信自己,勇敢自信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35岁,莫慌张,人生才刚刚开始,好戏还在后头。
愿我们顶峰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