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接到一个妈妈的电话,电话里歇斯底里地问: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我儿子马上变的不焦躁然后撒气到弟弟身上;
上周去一个小学现场观察一名一年级的孩子的上课不遵守纪律问题,数学老师问:你们专家有没有一些妙计让孩子上课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一些妈妈沮丧地反馈:孩子他爸爸说来了那么多次干预,效果不明显,还影响学习时间,建议我考虑是否要终止治疗
.....
在开展孩子心理行为干预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上述的现象和反馈。
其实,我也有困惑过。
我理解,家长的需求大都是期望孩子的情绪或问题行为马上被阻止,因为这些不良行为确实令人感到麻烦和压力。
在这个信息超载的时代,不乏有很多与育儿有关的“锦囊妙计”与“速成法”,比如“10种停止孩子不良行为的简易方法”、“三招搞定孩子大发雷霆”等。这些非常吸引眼球的方法往往让心中焦躁不安的家长如获甘霖,然而,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却不奏效,甚至一度怀疑“其他人看起来都知道并且能好好养育孩子,就我不行。”
当然,许多行为是必须且可以被阻止的,也有很多很多的方法和经验,但是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它们,很多行为会再次出现,并且激化其它一些行为的出现。或者当前的行为被阻止了,又冒出很多新的行为。这些不良行为往往让老师和家长感到担忧和痛苦,但同时也是一个契机。对孩子而言,每种行为挑战都是一次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习如何自控、如何站在别的立场上思考及解决问题并发展复原力的契机。
“锦囊妙计”与“速成法”事实上的确能改变孩子的行为,但是只是在一小段时间内,用奖励、贿赂、威逼利诱和惩罚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让他停止不良行为是容易的,但这些方法并没有基于父母对孩子已有的了解,也没有把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特别能量纳入考虑,并没有关注孩子想要的形成自控的内在动力。
事实上,为人父母就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在面对错误的时候,会不断学习和成长,而不是期待永远不犯错。无论多么智慧或权威,任何建议都需要每个父母去重新修正,以适应自己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