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垒、树新风、除旧念!书写“百千万工程”答卷

        在“百千万工程”推进的关键时期,各地乡村党组织以党建为引领,聚焦群众关切、破解治理难题,通过“破壁垒、立新风、除旧念”的扎实举措,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破,党员带头破壁垒

        环境综合整治是乡村蝶变的关键一步,可群众对人畜分离舍建设、“三清三拆三整治”、乡村风貌管控等工作常存疑虑——担心政策不透明、顾虑自身利益受影响。面对这一难题,乡村党组织主动靠前,由党组织负责人牵头组建村民理事会与党员志愿服务队,把党旗插在整治一线。党员骨干率先亮身份、作承诺,不仅主动带头拆除自家违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化身“政策宣传员”,跟着基层干部走村入户,用“拉家常”的方式解读政策、打消顾虑。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党员带、大家干”,党员用实际行动打破信任壁垒,让“自家事”带动“大家事”,凝聚起环境整治的强大合力。

立,村规民约树新风

        乡村要美、风气要正,离不开制度的约束与引导。乡村党组织要牵头修订村规民约,将门前三包责任制、公共区域绿化管护、农房风貌“一村一风貌”等要求纳入其中,明确党员“带头遵守、带头监督”的双重责任,让治理有章可循。同时,依托“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共商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立起常态化保洁长效机制:党员主动轮值巡查,遇到乱堆乱放、违规搭建等行为,第一时间上前劝导纠正;村民也渐渐养成“讲卫生、守规矩、护环境”的自觉习惯。

除,摒弃“等、靠、要”思想

        等上级拨款、靠政府推动”,曾是部分乡村发展的“惯性思维”。在典型村创建工作中,乡村党员与村民代表率先打破这一僵局——他们带头投身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用实干让村民看到“自己动手、家乡变样”的希望。在党员的带动下,村民自发分工:懂技术的村民负责机械操作、专业施工,有体力的村民承担材料搬运、废料清理,有钱的村民主动出资补充物资,真正实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遇到民事用地纠纷,村民先自主协商解决,确有难题再请基层干部协调,彻底摒弃“等靠要”思想,让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迸发,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振兴之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