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看着手机PDF格式的书做笔记,掏出包内的两本笔记本,赫然发现,竟然都是写了一半的笔记本,发现这个事儿,我立马胡思乱想的陷入了默然。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还真的没有好好做过笔记。读书做笔记是属于精读的范畴,但是当下信息量爆炸的时候,谁也没有精读的心思,使得做笔记的行为好像只在学生群体中流行。如苏东坡所言的那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读书状态好像也只是一种读书精读的最佳范本存在于诗词之中。当下我们的阅读方式更多的是“标题党”式的,看看标题,粗粗的浏览一下文中内容,全然不知道文中说了个啥,别人一问,大张嘴,“这个····大概就是···这么这么个事儿!”
如上所言,笔记是学生时代的产物,尤其是高中时候更是上课就是打笔记的节奏。高三有一个政治老师,就叫他某某吧。某某上政治课,最大的特点是爱口授笔记,然后让讲台下的学生们奋笔疾书。敢问他的口授笔记的依据来自何处?来自于参考答案。那为什么不给学生直接提供参考答案呢?某某美其名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脑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某某在讲台上念着标准答案,我们在讲台下像是耕田的老黄牛一样喘着粗气紧张万分的跟着某某的口授节奏。时不时有同学喊,“跟不上了,老师,慢点!”,“慢些嘛,写的我手都疼!”···政治老师也是有脾气的,一旦这样“造反”式的喊声太多了,他就会一摔书本大骂一通。人家心情好了,还会奔下讲台,直接在喊慢一些的学生头上一顿暴栗,随着手上下敲暴栗的节奏,嘴上还说着,“叫你喊,叫你喊···你记不下,只能说明你不够专心!别人记得下,就你记不下!”。好了,那位同学被暴栗一顿收拾后,基本上没人喊“慢些”的话了。经过一段训练,竟然出现在了有“速记”能力的奇葩!还紧跟着某某老师只喊,“下面呢?···还有呢?···再?”。
全班同学都得承认,其实那时候上课打的笔记,过了两天自己都不认识写的是啥!但这样,那时候还是不断地在打笔记,不断地在抄笔记。
所谓笔记到底有什么用?我曾经也考虑过这个问题!
笔记可以分为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课堂笔记是用来记录老师讲授中的精髓想法、高妙言论以及整个课堂的授课脉络。大学的时候老师看见同学们有些时候光记了笔记,对讲授的实际内容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常常意味深长的说,“笔记诚可贵,听讲价更高啊同学们!可不能听完课了,记了两张笔记,却没听下任何内容。”读书笔记则是用来梳理书本编写脉络,记录各章节的精彩部分。读书笔记最主要的作用在于便于以后复习,让复习更加高效,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大的知识量。大学时候没少看闲书,也做了不少得读书笔记,一个笔记本接一个笔记本。结果,做完笔记读完书,却至今没有复习当时看的那些书。实在是罪过!
参加工作,为了各种事情分了神,精力也没有读书时候那么充足。欲望很多,能力很小,事情繁多,时间有限,闹到最后都是一本本打了一半的笔记本。翻开这本是《刘伯温》的小说读书笔记,浏览那本是网络课程的PPT笔记,打开又一本却是《美的历程》的读书笔记,本本都是一半。
每每打开这些笔记本总让人有点羞愧难当的感觉,说明那些该干的事儿总是搁浅在了半路上,也说明自己的执行力差的不是一般。
反省之下,愧对笔记本的一番雪白横格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