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自控”—不是意志对抗,而是感情化解
先来说一个实验。
我们知道很多科学项目实验经费有限,常常只能给象征性的奖励。在这个实验里,麻省理工学院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者,争取到一笔经费,主要是研究消费者是怎么花钱的。
实验中,研究者给每个受试者100美元,让他们到一个购物网站上自由购物,条件是:在受试者做决定时,研究者要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技术密切观察他们的大脑活动。
谁的声音大,谁说了算
研究者发现,在一个人决定买或不买的决定过程中,人脑中的两个区域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一个区域是“伏隔核”,它的作用是提供愉悦感:当人预期能得到回报或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伏隔核就会变得活跃。实验结果表明,受试者越想购买某个商品,他的伏隔核活动就活跃。
第二个区域是“岛叶”,它的作用和伏隔核正好相反,当人预期会感到痛苦或是不愉快时,岛叶就会变得活跃。那么,意味着岛叶越活跃,就越不想购买某个东西。
这个发现很有实用价值。试想一下,如果一个销售人员能时刻监控顾客的大脑活动,就可以进行精准推销,那该多好!
但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人面对某商品,既想买又不想买,那哪个区域活跃呢?
答案是:两个区域都活跃。
一方面,这个商品能给他带来愉悦感,让他产生买的冲动;另一方面,他会犹豫买这个商品是不是有必要。
而最终要不要买,就得看伏隔核和岛叶这两个区域哪一个更活跃。这就有意思了,值得进一步研究。
人们购买商品的决策过程,其实是两种感情的较量:一方感情超过另一方感情就买,反之就不买。这其实符合人脑的“模块说”,大脑随时被各个模块接管,谁的声音大就听谁的—而每个模块,都是感情模块。决策,其实是感情与感情的竞争。
那我们的理性呢?
关于自控方法:肌肉说与模块说
美国进化心理学家、科学作家罗伯特·赖特说,理性的作用是给感情提供信息和辅助。
对此,赖特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他本人特别喜欢吃巧克力,但知道吃多了对身体不好。那赖特纠结于要不要吃巧克力时,难道说“不吃”就是理性的,“吃”就是感情的吗?并非如此,其实两种声音都是感情的。
一个感情是想吃巧克力。它为了说服其他感情,会列举各种理性的理由—你一会儿不是还要工作吗?吃了巧克力会让你精力充沛。
但另一种感情会说:不吃巧克力,让你得到健康和长寿。这个感情也会列举理性的理由:吃巧克力多了身体会变胖。
由此可见,每一个感情模块都在使用理性来为自己说话。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武器。
一些心理学家赞成赖特的说法。哈佛大学的乔舒亚·格林教授认为,人所谓的抽象理性思维系统,位于大脑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但这一皮层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正好和多巴胺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们知道,多巴胺系统能够评价每件事情的价值有多大,提供快乐的回报。这就是说,理性也是演化的产物,并不能完全摆脱动物性。
每个模块的工作方式都基于感情,各个模块都可以调用理性。我们的意识以为自己在做理性分析,其实意识只不过是在倾听各个模块用理性来为自己找理由而已。
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从感情开始的,以感情结束。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工具,感情才是真正的决策者。
如此说来,自控的关键不是调动理性,而是调配感情。
我们在很多资讯上了解过—自控力是一种肌肉,可锻炼,而且越练越强。
比如,有个人一开始意志力很薄弱,喜欢喝酒,越喝越迷恋喝酒的感觉,最后无法自拔,那么显然他的“自控力肌肉”根本没用上。
如果自控力肌肉这么容易就用不上的话,自然选择为什么还要给大脑留下这个设定呢?
还有,生活中有些自控力很强的人,可能明明爱喝酒,但知道喝酒会误事,平时滴酒不沾,结果偶然遇到挫折,精神崩溃,喝了点酒,就“破功”了,变成一个嗜酒的人。
这似乎也不对,照理来说,他练了那么久的自控力,肌肉应该很强才对,怎么一下就没用了呢?
可见,“肌肉说”不太可靠。而“模块说”则提出了另一种自控的理论。
我们大脑所作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各个模块感情力量强弱对比的结果。想要管住自己不吃巧克力,就应该让“不吃巧克力”这个模块变强。
而模块变强的机制则是增加“满足感”。比如这次“吃巧克力模块”战胜了别的模块,成功地让你吃到了巧克力,你马上就能获得一种快乐的满足感,那么下一次争论时,“吃巧克力模块”的力量就会更强,别的模块就更争不过它。
总结来说,这是一个“赢得争论→获得快乐→力量强大→下次更强”的正反馈循环过程。赢者通吃,强者更强,类似马太效应。
这就是为什么短期冲动总是难以克服,一次次的满足只会让它一次比一次强,最后必须加大剂量才能让它满足,就好像吸毒。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戒酒很长时间的人,偶尔喝一次酒就马上又想喝酒。因为他的喝酒模块并没有失去力量,只不过一直被压抑而已。偶尔喝一次酒带来的巨大的满足感,就足以把它再次激活。
如果想引诱一个人去赌博,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开始就让他赢,一次次的赢钱给他带来的刺激越来越大,他很容易就陷入,难以自拔了。
如此说来,最好的自控方法应该是打断正反馈,不让相关模块获得即时满足。
这正是佛学的自控法。
罗伯特·赖特在其著作《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中指出,人并没有单一的自我,大脑中至少有7个模块轮流控制我们的决定。
由此引发,我们来看看励志与成功学有一个热门话题—自控。所谓“自控”就是能管住自己,去做“该做的事”,而不被短期诱惑所吸引。
传统说的“自控”“意志力”,都倡导“理性”战胜“感情”—感情上我很想吃巧克力,但是理性告诉我,吃巧克力对身体有害,所以我拒绝巧克力。
乔纳森-海特的《象与骑象人》中有个有趣的比喻,人的感情好比大象,而理性就像是驾驭大象的骑手。我们想做的,就是让骑象人控制大象。
意志力方法是“对抗”,正念方法是“化解”
正念自控法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的贾德森·布鲁尔的研究,这是他亲测有效的方法。他曾做过一个戒烟实验,实验结果比美国肺科协会推荐的传统戒烟方法更有效。他教给烟民们的方法,类似我们熟悉的“正念冥想”。
该方法分四个步骤:
[if !supportLists]1. [endif]识别感情。当你想抽烟时,你要意识到,想吸引是一个感情。
[if !supportLists]2. [endif]接受这个感情。不要把感情推开,要承认自己想抽烟,而且是合理的感情。
[if !supportLists]3. [endif]观摩研究这个感情。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以下问题:这个感情的力量有多强?是你身体的哪个部分有吸引需求?这个感情有“颜色”吗?是什么“材质”的?当你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它,就会发现这个感情不再是你的一部分了。你越分析它,它就离你越远。
[if !supportLists]4. [endif]分离。经过上诉过程,你和这个感情就分开了,这时候,你就过了那个烟瘾,不再想抽了。
这个办法其实是认可感情来疏导意念。当然,这个烟瘾还可能卷土重来,那么,重复上诉步骤。
我是一个半烟民--就是烟龄很长,但烟瘾不大的烟民。我用上诉方法测试,感觉还是有效果的。
这个办法和“用意志力对抗”方法不一样。对此,布鲁尔打比方说明。现在有个机关,只要老鼠一碰它,就能得到食物。老鼠就代表你的感情,机关就代表你是否接受这个感情。以前的意志力训练是推开这只老鼠,不让它去触碰这个机关。
而现在的正念控制方法是允许老鼠触碰机关,但是碰到机关后并没有给老鼠食物。相当于感情出来了得不到回报,时间长了以后,这只老鼠也就不会再去触碰机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