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讲了斗彩,釉下青花釉上彩,五颜六色非常热闹。这期我们来讲讲红釉。
红釉是单色釉的一种,顾名思义,就是浑身上下找不出第二种颜色,显得更加纯粹甚至有些偏执。
在瓷器烧造的历史上,有两个很重要的追求,一个是追求白,一个是追求红。一个是做减法,一个是做加法,减的是含铁量,加的是能够烧出红色的成色剂。
从宋代开始,工匠们开始在钧瓷的烧造上偶尔见到红色,这种偶然性是非常大的,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就算烧出来了也难以保证是什么样的颜色,有的发黑,有的发紫,真正让我们现代的人一眼能看出很正的红色的凤毛菱角。到了明代,洪武帝朱元璋开始烧造高温红釉,叫做釉里红,这种以铜为成色剂的品种极难控制,温度的容错度就在正负10度之间。如果以气温来看容错度还是挺大的,毕竟10度和20度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但是瓷器烧造是在1350度的高温中,全凭工匠的眼力和经验判断,控制正负10度的温差,这难度可想而知。所以烧出来的东西,要么温度高了颜色直接就飞了(也就是什么都没有了),要么温度不够烧出来的颜色是黑的。直到宣德一朝才开始基本能控制红色瓷器的烧造。
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几个红色釉瓷器的品种:
首先是钧红釉,从我刚刚说的宋代钧瓷演化而来,这个品种的审美主要来自于高温下自然幻化出的纹理,釉在高温下自由流淌,红色的表面罩上一层蓝紫色的渲染,好像罩上一层太空的梦幻,就是再高超的工匠也永远烧造不出一模一样的两个钧釉瓷器。
祭红釉,名字来源于著名的翠兰的故事。传说宣德年间皇上命令窑工烧造红色瓷器,一直烧不出来,很多窑工都被拉去关进大牢,翠兰的父亲也进了大狱,她为了反抗不公正的对待,一气之下跳进正在燃烧的窑炉。等这批瓷器出炉才发现鲜红无比,所以定名祭红。建国后组织工匠复烧,烧成后就把这种红色定名”中国红“。所以请各位再仔细看两眼,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红。
豇豆红,这名字一看就非常接地气。如果您有些生活经验一定有印象,就是家里买了豇豆,又忘了吃,一段时间拿出来一看,零零星星有红色的斑点,这种红釉就是因为这个事情得的名。有些豇豆红的瓷器烧出来还带有一些绿色那就别提多像了。但是这种审美别不是大众化的,他有很强的独特性。就是因为这个属性,往往豇豆红的瓷器还价值不菲,一个小小的康熙豇豆红苹果尊六七十万买到手都算是捡漏了,你说这钱花的,就是追求个烂豇豆的样子,你能想的明白吗?
珊瑚红,不用我多说,您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这种红釉用铁做成色剂,和刚刚那几个用铜做成色剂的不一样。温度也不用那么高,属于低温红釉瓷。每个时期烧出来的感觉有些不一样,清早期的红中带点黄,后期干脆就是柿子黄的感觉,前期像珊瑚,后期像柿子,你说价格差距能不大吗?
胭脂红,这个颜色一定特受女孩子欢迎,一打开叫人眼前一亮。我就见过很多女性朋友拿着这碗爱不释手,很难想象这是200多年前的玩意儿。这种釉色也是低温釉,只不过是需要少量金作为成色剂,烧出来像一朵蔷薇花盛开的样子,又叫蔷薇红,当然我个人更喜欢叫他胭脂红。
今天说了这么多的红色,你一定会发现我们古人的文化造诣简直超乎想象,单单一个颜色就创造出如此瑰丽的艺术品。其实单色釉还有很多颜色,比如绿,黄,蓝等等。让我们找时间慢慢分享给大家欣赏。好了,还是那句话请:传统要拿来清蒸,时尚必须去油炸,一碗苦涩的茶,一杯清甜的酒,我是白嘴儿,让我们一起玩着虚度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