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读了东野圭吾的《沉睡的人鱼之家》,可能由于当时生活、工作太繁忙,所以没有仔细读,走马观花只是看了梗概,最近重新读了一遍,内心震撼良久。
在现今神会,仍有很多奇妙现象无法得到已有科学知识的论证,比如人死。人死究竟是脑死亡,还是灵魂消散,还是心脏停搏,仁者见仁。小说基于此,虚构了一个故事:女孩溺水脑死,母亲照顾多年,直到某天女孩身体机能衰退,母亲方确信女儿刚刚去世。
我虽是男性,但我深信母爱之伟大。书中父亲因工作及女儿植物人怪状、妻子执拗之性格,较少参与到整个家庭中,只有母亲自女儿溺水便不离不弃照顾多年,自学护理,为女儿买新衣,通过自己的推测顾及女儿的想法:该上学了,上学听什么课;换季了该穿什么衣服,才能美美的;长身体的时候吃什么既有营养又美味(虽然女儿只能靠输液并不能吃东西)。而后在得到一套活动肢体、器官的仪器后,母亲更是不遗余力,学会并能够熟练操作,甚至能让女儿在她的“帮助”下,独自与人打招呼——这是多么大的喜讯,她的女儿似乎马上就要苏醒了!
然而其他家人并不这么想,他们起初是同情,后面开始反感,然后厌恶躲避,认为母亲的固执没有给孩子一个解脱,让那个女孩受制于机器机械续命,而灵魂得不到安息。
从我一个读着的角度来看,诚然,那些亲朋的反感与恐惧不无道理。他们并非没有感情,也并非看不到母亲为女儿的付出,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毫无生还希望,让他们作为旁人,继续对着一个植物人装出善意的呵护实在太难了。毕竟他们不会像母亲一样爱那个植物人。而母亲的所作所为,也的确被众人看在眼里,只是那些爱的举动已经变味、变质,那是一个不愿看清现实的母亲执拗地对死人的捆绑、对逝者的亵渎。
我不知道其他读者的想法,但当我进入书中世界时,我看到的母亲母爱的艰难:无视周围人的有色目光,坚持不懈地重复着机械的护理,一切都只是在期待一个奇迹——女儿醒过来的奇迹。而有一部分朋友认为书中想要表现的是母亲的不舍,以及没有做好与女儿告别的准备,就像某位编辑推荐时说:死亡不是一个瞬间,死亡是一个过程,是母亲接受、承认的过程,是亲朋决定送别的过程,是活人的死亡。我想本书似乎也确有其意,但字里行间的母爱却更是淋漓尽致。
在合上书之后,我真切的相信,即使没有丈夫雄厚财力的支持,那个失去爱女的母亲也一定会义无反顾地照顾她的女儿,直到无力回天,直到希望全无。
有时见到某某某因诊断出不治之症,家人决定倾家荡产也要治疗,其实真的不是相信在坚持治疗时发生什么奇迹,而是爱与不舍,亲人的死亡何人能够轻松接受——无人!无论是父母之爱,还是夫妻之爱,是真爱,就难以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