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星期天,终于有了一丝清闲。
我有意无意的又看到了那本已“蒙尘”的《文化苦旅》。
这本书在我这至少十年了。说真的,就在刚买的时候,似乎读了一遍,从那再没碰过一毫。
对于阅读本来是件很愉悦的事情,但这本书给我的唯一印象就是:读起来有些吃力,甚至有些晦涩,让人愉悦不起来。
远不及读那些小说 、美文,给人以酣畅淋漓、行云流水般的感觉。
读它还真的有点断句、句读的基本功。
对于那些具有历史哲学思想的文字,经常存在反复阅读多遍也不知所云的情况 。到底是我的水平有限,还是大师写的太深奥?我想还是我的水平问题。
【2】
但当时还是耐着性子看完了,这本既不全是游记又不全是历史的 “苦旅”著作。连作者自己都说:"我已经料到 ,写出来的会是一些无法统一风格、无法划定体裁的奇怪篇什。"
文中,作者通过讲述“人文山水”蕴藏的历史,或探索中国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人格的构成,或展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
这些“山水”,作者是有所选择的,那些所谓的名山大川他不一定感兴趣 ,他更关注的是那些更有文化底蕴的地方。
哪怕是一人一事,一楼一阁, 一砖一瓦,这些地方,也只有作者自己的心中才有。“我发现自己特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他在序言里说。
像那些后来建造的所谓人工景点,哪怕造价再高,也是难入大师的法眼的。他要的是有凝重历史,并积淀深厚的地方。
并通过对这些历史地解读,提出更多现实意义的思考。
【3】
在书中《风雨天一阁》这篇中,通过讲述天一阁,这个明朝嘉靖年间官员范钦修建的私人藏书楼(主要是里面的藏书,文化价值),经过其后人没完没了地接力保护,历经明、清至今,成为重点文物得以保存。
仅仅这项保护,所付出的艰难程度,就让作者心情凝重:“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
接着,作者又在“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院落,能给中国艺术史提供那么多的触目的荒凉?”提问中,来到了青云谱。
青云谱是个道院,主人朱耷,八大山人 ,他不仅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代,更是17世纪晚期中国的杰出画家。
在《青云谱随想》中,作者由朱耷,想到了徐渭、原济及“扬州八怪”等人。
显然,作者对中国绘画史也是造诣颇深 ,写起来就是信手拈来,轻车熟路。
经过这一番探寻和随想,估计作者也是弄清楚了“是一些什么的朽木、衰草、败荷、寒江,对应着画家道袍里裹藏的孤傲”。
......
【4】
显然,在大师笔下“悲怆,荒凉,孤独,凝重...”字眼充斥几乎整本书的语境中,让我一个人阅读时“愉悦”起来并时不时地傻笑,确实是件荒唐的事情,也有悖于大师的初衷!
相比较《文化苦旅》有些“苦”的的余先生,其实我更喜欢在CCTV青歌赛上当评委的那个笑呵呵的余先生。
已记不清是哪届青歌赛了。余先生当时是参赛歌手素质测评的点评评委。
这个环节虽然只占100分中的1分,但这1分也决定选手的命运,有时差距就是那么的0.01分!
余先生总能在每个歌手回答完所选的题目后,侃侃而谈,即便是一个小的知识面,他都引经据典,讲的头头是道,通俗易懂。
时间有限,主持人说“余老师,时间到了”的时候,他总是意犹未尽。
我在电视机前,对他博学多才,娓娓道来,温文尔雅,带着南方口音的腔调,有了深刻的印象。
这才是这本书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