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
有一位皇子却是例外:从幼时的“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到因染上足疾而开始叛逆,乃至走上谋反道路最后却因父皇宠爱而得以保全。
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
然而,作为一个从小被当做帝国未来的继承人培养、8岁被册封为太子、11岁就有机会监国的传奇皇子,李承乾是如何一步步走上谋逆这条道路的呢?
身患足疾,内心敏感多疑
和他的经历相同,李承乾的身体也一样的多灾多难,在贞观三年和贞观七年都患上了重病,不知道是不是由于这两次患病的影响,长大后的承乾腿上有了毛病(另有一说是在cosplay突厥骑兵时摔下马受伤),这对作为大唐明日之星的太子来说,也算是毁灭性的打击了。从此之后,李承乾也变的敏感多疑。
众人期望过高,管教太严,以致其越发叛逆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下诏令东宫置崇文馆,李承乾的好日子也到头了:出任东宫辅臣的十余位老臣,不管方法是否确切有效,都是一位劝谏,其中以于志宁、孔颖达和张玄素三人尤甚。
李承乾不过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孔颖达更是激烈,他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面对太子乳母遂安夫人的劝说,孔颖达不管不够,还表示我这样做“死无所恨”,至于张玄素,那更是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的。这样的劝谏,结果也只能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唐太宗认为身为太子,自然要求要更为严格,因此对辅臣苛责承乾之事没有表态。但对于另一个皇子李泰,则无比宠爱:岑文本因为李泰盛修府邸一事进谏,唐太宗照旧是对岑文本的上疏夸奖赏赐了一番,但对李泰的行为没有任何的不满,甚至还将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赐给了宝贝儿子;更尤甚者,唐太宗听说朝中大臣对李泰不够尊重,雷霆震怒之下二话不说,立马把那些大臣召进宫来严词质问一番,最后在魏征的据理力争下,太宗才承认自己因私而忘公。
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下,李承乾变的越来越叛逆,似乎也可以理解了。
“爱好”特殊,致使父皇和群臣生嫌
作为太子,身患足疾虽然影响国体,但英明睿智的太宗也知道怪不得自己的爱子,大臣们也识得大体,虽然私下颇有微词,但并无一人借此事谏言。
但是随后传出李承乾竟然是一名基佬,十分宠信男宠称心,这就让太宗十分生气,下令处死了美男子称心。
这件事对李承乾的打击很大。在此之前,李承乾还算的上是一位比较合格的太子,然而之后,他变的越来越叛逆,贞观十五年私引突厥群竖入宫、变本加厉的宠信太常乐人,到后来甚至一度几月不曾上朝。这也让太宗对其愈发的失望。
严重缺乏安全感
上述的几点,虽然严重,却不致命。也只能说李承乾时运不济,几乎是连续的两届皇帝,隋炀帝和自己的父亲唐太宗,都是夺嫡得来的皇位,这让其他皇子难免不会对皇位产生想法。更何况他自己身有缺陷了,自己的兄弟李泰又受到父皇和群臣的宠爱,其名望远远超出自己。这让身为皇子的他如临深渊,整日提心吊胆。
谋反之事的直接导火索,是贞观十六年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看到《括地志》后十分高兴,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连每月的赏赐也超过了太子的规格,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劝谏,太宗干脆下诏取消了太子出用库物的限制,足见对太宗魏王的宠爱之深。
暗杀失败,生出谋反之心,最终事发
李承乾最初并没有谋反的想法,只是试图暗杀自己忌惮的魏王李泰,然而在暗杀失败后,李承乾遂与官场失意的叔父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及侯君集策划政变,不巧恰逢齐王李佑谋反,其叛乱平定之后,在审问谋逆案件时,牵连到李承乾的亲信纥干承基,遂后李承乾密谋发动政变之事暴露。而在证据确凿之后,太宗对于李承乾的处置也十分纠结,因为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按律当诛。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唐太宗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爱子的一条性命。
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于黔州。大唐曾经的明日之星就此消逝。
李承乾是不是真的要谋反?
话又说回来,作为唐朝立国的皇太子,李承乾无疑也是很优秀的,以他的政治素养,应该能够想到自己谋反的可能性并不大,毕竟他的父亲唐太宗在秦王府中有如此多的谋臣名将,行谋反之事也不过是殊死一搏,才能和班底都不如太宗的他,谋反又如何能够成功呢?
和自己的父亲相比,李承乾的谋反无论从动机上,还是从谋划的人员来看,都像是个被父亲看不起的儿子,心一横、头一铁,想让自己父亲刮目相看的意气用事。
纵观李承乾一生,不得不说是个悲剧。从史实中可以看出,李世民其实十分喜欢自己的这位嫡子,最后立李治为太子,便是为了李承乾的安危。但由于自己是夺嫡得来的皇位,他不得不定下了唐朝储君的基调——立贤不立长。这让作为嫡长子的李承乾没有了优势。偏偏李世民十分注重身后的评价,因此对李承乾的要求就更为严格,而对于其余皇子的宠爱,除了本身的爱护之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宣告:李承乾比其他诸位皇子更加的优秀。可惜事与愿违,自己寄予厚望的爱子最终走上不归路,唐太宗的心里也定是万分悲痛。
据说李承乾去世一年之后,太宗写了一首《秋日即目》:
爽气浮丹阙,秋光澹紫宫。
衣碎荷疏影,花明菊点丛。
袍轻低草露,盖侧舞松风。
散岫飘云叶,迷路飞烟鸿。
砌冷兰凋佩,闺寒树陨桐。
别鹤栖琴里,离猿啼峡中。
落野飞星箭,弦虚半月弓。
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
足见太宗对自己爱子的悲伤与缅怀之意。
无戒365日更训练营第二天